第03:专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导航
~~~为阳泉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2021年12月28日 星期二 出版 新闻网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旧电子版 | 旧版原稿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持续打造“湿地型”创新生态
为阳泉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第十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山西赛区决赛在云谷科技园举行
阳泉产业技术研究院
纳谷产业园入驻的省级工程研究中心 ——山西气凝胶工程研究中心
中电数字经济产业园规划图
山西智创城NO.7云谷科技园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新发展格局下的科技创新提出了明确要求:“完善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攻坚”“加快建立保障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制度体系,提升科技创新体系化能力”。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14510”总体思路和部署高度契合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提出实施创新引领战略,以“湿地型”创新生态建设为方向,以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为统领,深入实施创新主体培育、创新创业升级、创新人才引育、创新文化提升“四大工程”,培育潜力激发、活力涌流的新生态,推动增长动力向创新驱动转换。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我市创新生态建设落实年。一年来,在市创新生态建设领导小组的坚强领导下,在各县区、各成员单位的共同努力下,我市创新生态工作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阳泉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方案》得到省委副书记、省长蓝佛安批示,以省政府名义正式报送科技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省长于英杰与阳泉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刘文华赴科技部就创城工作进展情况进行了汇报。

  阳泉经济开发区更名为阳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省政府批复,阳泉经开区更名为阳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明确主导产业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装备制造和新材料。高新区更名对我市加强新兴产业承接能力,主动融入京津冀等城市群发展,加快实现区域协同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科技体制机制重塑性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召开科技体制重塑性改革推进大会,科技局内设机构和直属单位改革全面完成。通过重构科技管理体制、重塑科技管理职能、重建科技管理运行机制、再造科技部门内部管理体系,初步实现由“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从管理机构向“作战队伍”的转变。

  省级重点实验室实现“零”突破。山西工程技术学院“矿区生态修复与固废资源化省市共建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名列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建设名单。华阳集团牵头建设的重点实验室获批筹建。

  高水平创新平台集聚效应初显。山西智创城NO.7、阳泉产业技术研究院先后揭牌运营。建设了科技领军人才创新驱动中心(阳泉)。建成5个省级创新平台。依托创新平台,引进高层次创新团队4个,高层次科技人才32名。

  省校合作取得明显成效。与国内60所高等院校共建“12大基地”113个,吸引近3000名高校师生来我市开展社会实践和学习考察。

  R&D经费投入强度连续两年超过1%。2020年度R&D经费7.7亿,占GDP比重达到1.03%,排名全省第五。

  企业创新主体快速增长。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新增15家,达到47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预计达到11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170家。

  领导高度重视 持续推进“湿地型”创新生态建设

  高位推动,持续夯实“架梁立柱”。阳泉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创新驱动摆在转型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市委书记雷健坤多次调研创新生态工作,要求把创新生态作为基础性战略性工程推进落实。我市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的市创新生态建设领导小组。5月19日,市创新生态建设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召开,研究通过了《阳泉市创新生态建设领导小组工作规则》《厅市会商工作方案》等,为全市创新生态建设把方向、明思路、谋形势、定措施。各县区强化创新生态建设的组织管理及机制保障,城区、矿区相继出台了推进创新生态建设的实施意见,平定县、郊区制定了2021年重点工作任务,形成了“全市一盘棋”的创新生态建设治理体系。

  制度先行,高效有序开展创新生态。出台了《阳泉市构建一流创新生态2021年重点工作》及任务清单,按照市委书记雷健坤“创新生态要实行清单化、流程化管理”要求,建立创新生态月报告、季通报、年终评估工作制度和协同推进机制,扎实推进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制定了《阳泉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方案》《阳泉市科技体制机制重塑性改革方案》,明确了相关工作开展的路径和方法。编制了《阳泉市“湿地型”创新生态知识图谱》等,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参考。在全省各市中率先开展创新生态评估工作,有序推动各县区、各部门协同推进,共同打造具有阳泉特色的创新生态。

  规划引领,高标准谋划创新工作顶层设计。《阳泉市“十四五”规划纲要》强化了对创新生态建设的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和整体性推进。《阳泉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阳泉市“十四五”人才强市战略规划》《阳泉市“十四五”新技术发展规划》《阳泉市“十四五”工业高质量发展规划》等多个专项规划,都把创新生态建设作为重要内容,聚焦重点产业领域,加快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进行了一系列重大项目或重点任务的安排部署,对我市创新生态建设形成强有力的推动。

  实施创新主体培育工程

  有效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坚持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导向,实施创新主体培育工程,充分调动企业等创新主体积极性,提升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持续强化。开拓了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高科技领军企业的培育路径,做大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一企一策”发展高科技领军企业,形成大中小接续创新、强中弱梯次递进的创新主体培育体系。贝特瑞、华鑫电气、丛鑫液压3家企业进入全省高科技领军企业培育库,高新技术企业预计达到11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170家。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户、“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7户;国家、省、市三级企业技术中心达56户。

  企业科技研发投入持续增加。2020年度全市R&D经费7.7亿元,其中规上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7.53亿元,增速6.6%,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巩固。市科技局、市工信局等部门制定《关于加强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的工作方案》《阳泉市2021年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行动计划》和《研发活动全覆盖指导目录(2021版)》,进一步规范研发活动工作机制,加大对企业研发活动的指导帮扶力度,全市规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的企业达到210户,占比97.2%。

  深化产学研用,企业科研实力持续增强。在市政府与北京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太原科技大学、清研集团等高校院所战略合作的有力推动下,我市企业与高校院所产学研合作不断深化,清研先进制造产业研究院(阳泉)、5G技术与应用联合实验室、燕园资环阳泉研究院等研发型企业(机构)先后落地。清研阳泉与我市企业围绕氢能源储备、煤机装备制造等领域共建了3家产业研究所,共建了2家联合研发中心。山西工程技术学院与山西迈克芬科技公司共建特种防护装备研究院。全市各级各类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创新中心等研发机构达85家。

  实施创新创业升级工程

  不断增强创新策源能力

  打造“一城一院多中心(室)”高水平创新平台,构建创新资源要素有效聚集的良好创新体系,推动创新创业服务全面升级,不断增强创新策源能力。

  山西智创城是我省统一布局的引领创新创业创造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双创支撑平台。山西智创城NO.7于今年1月正式揭牌启动,以云谷科技园和纳谷产业园双创集聚地为主体,采取“一城两园、多点联动、全城辐射”发展模式,聚焦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新材料产业,打造我市双创新高地和创新新引擎。市委市政府出台《支持山西智创城NO.7创新发展十条措施》及实施细则,给予入驻企业最大力度政策支持并提供全生命周期创新服务。云谷科技园引进国内一流的双创运营团队中关村智酷,通过“产业梯级与赋能导入”路径,促进项目本地化,赋能产业发展。目前,山西智创城NO.7已入驻新石器、奇峰聚能、山西麟诺等优质企业和项目60家,为阳泉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双创支撑。

  阳泉产业技术研究院是全省各市中唯一一家由政府主导建立的,为当地产业发展服务的新型研发机构。搭建“产研院+产研院有限公司+产业研发创新机构”的组织架构,集聚项目、人才、政策、平台等科技创新资源,聚焦固废处理、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开展产业战略研究、重点科研攻关,重大技术集成项目落地。引入的创新团队在我市注册成立公司是产研院的一大特色,有利于人才扎根阳泉、技术带土移植,能有效促进创新创业、产业发展。阳泉产业技术研究院10月正式挂牌运营,已有燕园资环研究院等5家研发类企业进驻。

  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型研发机构是开展自主创新、基础研究的关键平台。目前,我市共培育、建设了省级重点实验室2家,省级技术创新中心2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4家新型研发机构列入工信领域产学研新型研发机构培育名单。

  实施创新人才引育工程

  持续加强创新智力支撑

  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深入实施创新人才引育工程,致力于构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人才创新生态。

  高位推动省校合作取得实绩。市委组织部高位落实省委省政府深化省校合作安排部署,坚持以共建“12大基地”为抓手,提高全市科技创新能力。目前,全市共与60所高校签订省校合作基地协议113项。科技部门牵头建设高校科研平台延伸基地5个,科技成果转化基地6个,吸引北邮、北大等高校硕博研究生共计30余人来我市开展创新活动。

  发挥高端人才团队创新优势。市科技局引进科技部科技领军人才创新驱动中心(阳泉)落地云谷科技园,目前全国布局建设39个,我省仅此1个。举办了科技领军人才阳泉行活动,10位领军人才实地为我市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就加快成果转化建言献策。引入北大王习东教授等4个创新团队,柔性引进浙江大学教授高超等7名高端科技人才在我市开展产业技术创新活动。

  积极落实省市人才激励政策。市委组织部优化整合各类人才政策,出台《阳泉市人才激励二十条若干配套实施办法》,通过紧缺人才招聘、体制回流、校园招聘等方式共引进各类人才306人,发放人才补贴1179.39万元。打造“拎包入住”人才公寓308套,开设了阳泉市人才综合服务窗口,为各类人才提供精准的一体化、一站式服务。

  持续加强创新人才培养。“1331”工程、“136”创新工程是我省推动高等教育振兴崛起、打造国内有影响力重点医学专科的重要举措。围绕实施“1331”工程+双优强教计划,已建设30个名师工作室,选拔市级学科带头人20名,骨干教师39名;围绕实施“136”工程+“三特兴医”计划,已建成省级重点专科8个,市级重点专科55个;全市培育2家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认定13个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市人社局扎实推进“人人持证、技能社会”提质增效建设,开展职业技能提升培训46839人次,新增高技能人才1438人,新增技能人才19720人。

  实施创新文化提升工程

  营造良好创新生态环境

  坚持以创新文化激发创新精神、推动创新实践、激励创新事业,在全社会积极营造鼓励大胆创新、勇于创新、包容创新的良好氛围。

  借力高水平赛事聚合创新创业资源。举办了第十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山西赛区决赛,吸引500多家企业报名、100多家优秀企业参加。山西天润恒德新材料有限公司喜获一等奖。举办了清华校友三创大赛阳泉新材料专场(线上)项目路演活动,评选“HiPIMS Co-PVD先进涂层技术领导者”等6个获奖项目。通过举办高水平赛事,进一步提升了我市科技创新在全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对激发我市创新创业活力、弘扬创新文化、推动科技中小企业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围绕重点产业举办高端学术交流活动。在第十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山西赛区决赛期间,邀请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研究会数字经济发展研究组组长陈晓华教授等4名专家学者,围绕5G时代数字经济背景下的创新创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路径等主题举办了创新创业高峰论坛。聚焦气凝胶新材料产业,市政府与华阳集团联合举办了“7.17”第二届中国气凝胶节暨气凝胶产业联盟健康建材绿色科技高峰论坛,集中展示气凝胶产业最新科技创新成果,推动气凝胶先进技术快速转化应用。

  强化科学技术普及和宣传引导,活跃创新氛围。成功创建“科创中国”山西试点城市。充分利用全国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活动日、知识产权活动周、科技工作者日等活动,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普宣传活动,创新氛围进一步活跃。同时,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主流媒体和新媒体平台,全方位、多角度对创新生态建设的政策措施、典型事例、经验做法等进行宣传报道,积极营造全社会支持创新改革、打造“湿地型”创新生态的良好氛围。

  紧盯重点产业项目落地

  持续赋能产业转型

  推进产业转型,项目是第一支撑。我市抢占数字产业发展先机,强化新材料产业延链强链,吸引关联产业企业和项目落户阳泉。

  积极推进数字经济引领区建设。以“智车之城”“城市大脑”“数字基建”塑造我市数字经济弯道超车、换道领跑新优势。获批山西省新型智慧城市试点城市。建设全域自动驾驶示范区,车路协同与磁悬浮项目列入我省交通强国试点建设内容,在全省率先形成智慧交通基础。成功入选山西省“城市级枢纽节点”。按照“131N”的数字政府一体化建设新格局,加快建设城市大脑。积极融入国家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百度云计算二期12个模组相继投产;智慧能源数据中心已实现11个大数据应用场景,全市能源信息汇聚共享的数字化平台已见雏形。新石器智航(山西)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无人售卖车和百度无人驾驶公交已陆续上线。

  坚持新材料产业绿色化低碳化集约化发展。聚焦气凝胶新材料、纤维新材料、碳基新材料、高端碳材料、半导体材料等细分产业链,布局实施一批重点产业项目。华阳集团纤维新材料公司6万吨/年PBAT项目和2万吨/年PBAT改性制品项目、日昌晶高品质蓝宝石长晶及晶加项目、山西碳烯科技有限公司单层氧化石墨烯和石墨烯改性尼龙6项目、华豹20万吨绿色涂层材料智造产业项目陆续落地,多个项目实现部分投产。

  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强化创新生态建设保障

  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离不开先进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我市不断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为创新活动及成果转化应用提供有利条件。

  完善创新政策体系。紧跟国家、省深化科技计划改革相关要求,修订《阳泉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使科技项目更聚焦重点产业的关键核心技术问题,赋予创新人才更大自主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出台《阳泉市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扶持办法》《阳泉市新型研发机构认定和管理办法》等政策措施,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桃河科技创新智库依托24名资深专家的智力资源优势和专业资源优势,开展了《阳泉市产业创新白皮书》等13个研究课题,为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科学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强化财税激励保障。市税务局帮助企业用足用好税收优惠政策,高新技术企业充分享受低税率税收优惠,共计减免企业所得税3107.52万元。市金融办抢抓国家注册制改革重要机遇窗口期及山西省推进企业上市“倍增”计划机遇,持续完善企业上市行政审批、财政奖补、税收优惠等措施,推动1家企业在“主板”上市,2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30家企业在“晋兴板”挂牌。高新技术产业股权投资基金、“科创贷”积极开展政银企对接活动,有效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项目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优化创新营商环境。按照简政放权简便化建设要求,发挥集中审批制度优势,推行企业开办“1110”极简审批模式,不断激发市场主体创新动力。市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收集目录2530条、资源619个,开放数据1019.5万条,政务数据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共享共用。梳理权力清单3316项,推行“承诺制+标准地+全代办”,打造100件“一件事一次办”服务套餐,提供全程导办、帮办和代办服务。加强审批监管协同联动,推进监管执法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2022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之年,也是我市创新生态建设实现“三年点上突破”的重要一年,更是落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的关键之年。我们将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进姿态,勇于创新,开拓进取,充分发挥市创新生态建设领导小组作用,积极统筹协调,协同联动,持续创新,打造新亮点,实现新突破,形成新格局,为我市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阳泉市科学技术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要闻
   第02版:新闻·广告
   第03版:专版
   第04版:专版
持续打造“湿地型”创新生态
阳泉日报专版03持续打造“湿地型”创新生态 2021-12-28 2 2021年12月28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