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物是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发展的基石。上新闻的人不一定是有巨大成就的英雄,不一定是受欢迎的名人,也不一定是有社会影响力的超级明星,但小人物中也有好故事和好新闻。特别是在县一级,媒体可以关注小人物,发现好故事,这些故事与时事和社会的关联性往往超出人们的想象。近年来,融媒体中心积极运用“四力”,注重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密切关注时代生活,沉浸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感受人情冷暖,发现优点,传递正能量,先后发表了一系列原创的小人物好故事报道,这些小人物的故事能够触动人们的心灵,展现出世间的真实情感。如何讲好小人物的故事,创造受众喜欢的新闻,是县级融媒体一直思考的问题。
从小人物身上找到大众共鸣点
最普通、最日常的小人物所经历的温暖,难免让人想起浙江当地的“撑伞大妈”。这位“撑伞大妈”是安徽省环卫工李桂兰,她没有受过中学教育,是一位普通的中年妇女。李桂兰之所以被全国人民亲切地称为“爱心伞姐”,要追溯到2019年6月19日晚,当地人民检察院干警、当地文明巡防员张跃和在巡逻时遇到暴雨,没有带伞。这时,站在路边的一名城市环卫工人拿出一把旧伞,递给张跃和。他起初以为是工人的雨伞,拒绝接受。环卫工忙说:“这不是我的伞,是别人丢掉,我捡回来洗的。” 他还展示了环卫工的手推车。“只有50把伞,都是专门给没带伞来的人救急的。”雨越下越大,张跃和的心被雨伞温暖了,他拿出手机,拍下了环卫工的身影,并在他的朋友圈发了一条信息,赞扬环卫工的真诚和特殊的善举。
李桂兰的故事很感人,因为她自己也是一名环卫工,对自己微薄的收入很节俭。在与李桂兰的交谈中,我们了解到,她不忍心看“未经修理就扔掉的破雨伞”,不忍心看到“雨天的路人没有雨伞”。正是这种同情心引起了社会上大多数人的共鸣,使她成为城市新闻中一个感人的人物。可以说,朋友圈里关于这个小人物的新闻,是基于社会上每个人对继续相互支持和相互温暖的美好愿望。
从细节中找到独特魅力
我们如何讲述小人物的独特故事,并吸引受众的注意力?笔者认为,新闻背后的细节传播非常重要,往往正是对这些细节的精准处理,才能凸显出小人物的可贵特质。在新闻中,记者注重对细节的捕捉,让新闻事件从笼统的描述变成好人好事,让人物的画面更加饱满,行动更加独特,更加踏实,更加有共鸣,大家才会喜欢阅读,大家才会赞叹好故事、好新闻。正如阿里巴巴在事发后给“F4团队”的每日正能量颁奖词中写道,他们毫不犹豫地救人,事发后他们赤脚回到海里,一直在为自己的生命奋斗。司机、水电工人、商贩……中年 “50+”是你我身边最简单的劳动者,但他们也是值得敬佩的“社会最美F4”。简单的善良是最令人感动的。
世界上从来没有那么多与生俱来的英雄,在这个故事中,我们总是问自己:如果是我,我会不会做同样的事情?我们不断用细节来丰富人物的行为,用主人公最简单的想法和话语来拉近他与我们的距离,我们得出的结论是:这种看似普通的救援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困难的,因此是极其宝贵的。
从初心中找到情感导向
你能相信一个卷饼和一碗羊肉面能成为好新闻吗?让我们先从卷饼的故事说起。陈景奎,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人,今年41岁,已参加工作18年。平时默默无闻的他,在2021年12月突然成为网红,人们亲切地称他为“烧饼哥”。原来,他和许多学校的数千名学生一直有一个约定:只要他们在考试中取得100分,就可以到他家免费得到两个新鲜的、美味的卷饼! 这种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的做法一直保持了4年,风雨无阻,他也从未违背过自己的承诺。饱满的卷饼也是那些向往它的学生心中最具安慰性的奖品。陈景奎把卷饼送到当地融媒体中心,消息一出,人民日报、新华社、新华网、光明网、中国青年网、浙江新闻网等70多家媒体纷纷报道。
食物可以做很多事情,但它所承载的情感味道更强烈。他们中的一个人经营着一家面包店,另一个人经营着一家羊肉面馆。他们只提供自己亲手做的菜,这些菜看起来不值钱,但因为他们的“心”和爱,却很值钱。林红门之所以决定为残疾老人“买单”,与他作为一名退伍军人的责任感密切相关。当兵的经历是他的骄傲。从2009年到2011年,林红门是一名边防战士,复员后,他回到家乡经营这家面馆。他说:“作为一名退伍军人,我必须做一件好事:照顾好这个社会的温暖,这碗面就是我的一份温暖。如果你有困难,你可以来这里免费吃一碗面。我在部队的时候,一出门就感受到很多人的关爱和尊重。”林红门至今仍对当时感受到的温暖心存感激。当他回家创业时,他想通过一碗面条和汤的温暖,尽可能地传达他的善意。
普通人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往往蕴含着巨大的新闻能量。一个故事能否打动人,并不取决于它的高度和深度,也不取决于事件的大小,而是取决于它对人的定位,能否激发人的兴趣,把人们的喜怒哀乐转移到故事的情感焦点上,从而成为有温度、有力度的社会新闻,感动人、启迪人、引导人。
(作者单位:平定县融媒体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