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基层减负工作开展以来,社区的微信工作群少了、多余的牌匾也清理了,负担明显减轻了。”城区南山路街道阳光社区党委书记张燕云说。
摘牌、减群、明责、增效……今年以来,阳光社区党委紧扣“善治”工作目标,坚持减负、赋能、增效三步走,通过筑牢支部堡垒、加强队伍建设、优化物业服务,一边用好“减法”提质增效,一边用好“加法”为民服务,有效破解“小马拉大车”的突出问题。
从“减数量”到“建体系”
近日,大阳坡小区3号楼5单元的居民向社区反映,外墙的落水管破裂,一到雨天,雨水就会流到居民家中,且存在安全隐患。
了解这一情况后,阳光社区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张贴警示标识,拉好警戒线,同时组织大阳坡小区党支部党员、14户住户代表共同座谈,商议维修方案。仅用了半天的时间,落水管维修费用集齐,并顺利更换。
“之前社区工作千头万绪,现在需要承担的职责事项不仅精简了,还明确了准入范围及要求。”张燕云介绍,按照党建引领原则,阳光社区党委充分依托社区党委“桥梁纽带”作用,发挥小区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全力构建“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微网格管理员”的组织体系,创新用好小区党建“微阵地”,融入社区“微服务”,为居民协调解决各类问题。
从“单一跑”到“多联动”
“小刘,多亏了你,帮我解决了这么大的问题。”8月1日,75岁老人孟兰萍拉着网格员刘兴丽的手连连道谢。
几天前,孟兰萍老人家中的洗菜池突然溢水,她急忙拨通了刘兴丽的电话。刘兴丽立即联系物业工作人员和有关单位维修人员赶到老人家中,共同排查问题所在,解决管道堵塞问题。临走时,刘兴丽还特别叮嘱老人在家多注意用电、用水、用气安全。
在阳光社区,社区、业委会和物业企业联动解决居民困难的事情并非个例。社区的服务模式由从前“单打独斗”变为“整体联动”,聚焦小区突出问题与居民多元化、个性化需求。通过专业的服务,阳光社区延伸物业服务为社区基层治理减负增效,为居民提供舒适、安心的居住环境。
从“来得少”到“聚人气”
近日,大阳坡4号楼楼下十分热闹。社区网格员田玲和几户居民聚在一起,商量楼内管道维修事宜。
因单元楼断水,田玲及时联系市自来水公司,邀请专业维修人员进行排查。经排查认定,断水是由于楼内管道年久失修破裂引起,需要居民自行解决。阳光社区在与市自来水公司协调应急车送水的同时,组织党员志愿者和维修队伍敲定维修预算和方案。仅用了三天时间,4号楼管道完成了更换,42户住户供水恢复正常。
在减负过程中,阳光社区充分发动退休党员、在职党员、热心居民、志愿者等力量,践行“社区吹哨、部门报到”,增强社会组织参与激发活力。大家积极投身于环境维护、飞线整治、治安巡逻、入户宣传、矛盾调解等社区治理问题,事无巨细用心服务居民。
下一步,阳光社区党委将不断提升协同尺度、调动力度、服务温度,将最优质的场地让渡给群众,把最优质的资源让渡给服务,让居民身边的“关键小事”落到实处,让社区成为居民的幸福家园。
(顾 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