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在矿区蔡洼街道南山村的平菇种植基地,一根根菌棒整齐摆放,基地负责人徐保柱一边给菌棒喷水一边说:“你看,这些菌棒零星地出了几个菇。天越来越冷,菌棒即将进入‘冬眠期’,出菇就少了。这几天,我再给菌棒适当喷点儿水,它还能再出点儿菇,算是抓住出菇的‘小尾巴’。”
近年来,南山村积极盘活闲置资源,将废弃的原南山村小学改建成平菇种植基地。改造时,村里翻修了小学原有的教室,并在空地上建造了2个简易大棚。每个大棚占地200多平方米。改造后,村民徐保柱承包了基地并种植平菇。目前,基地有1万根菌棒,每年可产约2.5万公斤平菇。
“今年是我种植平菇的第二年。种平菇可不容易,制作菌棒、培植菌种、管护平菇……每个环节我都得十分上心。”徐保柱说。他对自己要求严格,只要有时间,就会从网上学习平菇种植知识,还积极参加公益培训。他总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求知欲,他就能学好技术,种出品质好、产量高的平菇。
有了前期的学习,徐保柱的知识“库”越来越丰富。徐保柱说,菌棒直接影响平菇的产量和质量。制作菌棒是他们花费时间最长、精力最多的环节。每年4月,基地开始制作菌棒。徐保柱和工人们从太原购进麸皮、玉米芯、木屑等原料,然后将原料混合后装在塑料袋里压实。紧接着,杀菌、接种、培养菌棒……完成这些步骤,工人们的手经常又麻又肿。
凭借用心种植,徐保柱种的平菇从蔬菜小卖店、小饭店逐步“走”到我市大型的农产品批发市场,销售范围不断扩大。“我经营着一家菜店,一直从他们的基地购进平菇。他们的平菇质优价廉,顾客说挺好吃。有时店里平菇卖完了,一些顾客还会留下电话,并说有货了就通知他们。”经销商杨久红说。
平菇种植基地可为村民提供10多个就业岗位,带动村民增收。下一步,基地将继续扩大平菇种植规模,提高种植水平,促进平菇种植产业增效、村民增收。 (李旭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