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秀坤(1876-1946),河北新河县人。1934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阳泉地区第一位女共产党员。1946年在山西灵丘身染重病去世。
1926年初,张秀坤的丈夫病故后,留下她和两个儿子。1932年7月,张秀坤带着小儿子王凤岗到阳泉保晋二矿,投靠做工的大儿子王凤山。1933年8月,张秀坤在阳泉矿区生活期间,结识了中共山西省委派往阳泉矿区开辟党的工作的何英才。随后,何英才常常向张秀坤和她的两个儿子宣传革命思想,张秀坤家逐渐成为何英才从事革命活动的据点。1934年6月,经何英才介绍,张秀坤和王凤山加入中国共产党,时年58岁的张秀坤成为阳泉地区第一位女共产党员。次年,王凤岗也经何英才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张秀坤更加积极地参加宣传发动组织群众的工作,不仅把自己家作为革命活动的秘密据点,还利用自己“贫穷老太太”的身份帮助党组织散发传单。在位于矿区王岩沟土窑洞的张秀坤家中,何英才撰写宣传稿,王凤岗刻写,王凤山印制,张秀坤装订整理。之后,张秀坤以挖野菜、捡煤炭作掩护,把传单散发到阳泉火车站、平潭街、赛鱼、四矿、二矿等地。读了这些传单,矿工们开始觉醒,他们自觉地组织起来,同把头和资本家展开斗争,并经常以集体不出工的形式进行无声的抗争。这一切引起当局恐慌,他们不清楚阳泉究竟有多少共产党员在秘密活动。一天,“防共保卫团”的便衣特务注意到了衣衫褴褛的张秀坤,并悄悄跟踪。张秀坤发现之后,就想方设法戏耍特务。她把特务引到隐蔽处,坐下来把篮子里的物品全倒在地上慢慢地整理,随后又解开上衣捉虱子。特务见状,以为她只是个痴傻的老乞丐,就没再注意她了。
1936年2月,何英才、王凤山召集青年矿工组成“阳泉矿工武术团”,开展革命活动。当时,60岁的张秀坤成为武术团的“老小孩”。每到节日或赶庙会时,张秀坤和武术团成员为群众表演武术,并宣传党的抗日救国主张,跟随矿工武术团走遍了矿区和周边的农村。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何英才、王凤山率领煤矿工人游击队撤离阳泉,年过花甲的张秀坤随部队转战太行山敌后战场,还被太行山区根据地领导尊称为“革命的老妈妈”。1946年,张秀坤在山西灵丘县去世,灵丘县人民政府为她举行了追悼会,把她的遗体安葬于县文庙右侧,墓碑上镌刻着“共产党员张秀坤之墓”。
市委党史研究室(市地方志研究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