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北山公园南广场上人头攒动,尽管天气寒冷,却阻挡不了市民参与阳泉老区乡村振兴文化行文艺演出暨农特产品展销会的热情。
舞台上,工作人员进行着最后的准备工作,调试音响、整理展台、确认流程……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对这场盛会的重视。上午9时30分,文艺演出在欢快的歌舞中拉开帷幕。既保留传统民间艺术精髓、又融入现代元素的歌曲、舞蹈、情景剧等节目依次呈现,让市民在欣赏精彩节目的同时,充分感受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
展销区内,农特产品的“吸睛力”持续“拉满”。60余个特色展位整齐排列,构成了一条“农特产品长廊”。金黄的西回小米、酥香的娘子关压饼、香甜的荆条蜂蜜……展位前,商家热情地向市民介绍产品特色。从种植环境到制作工艺,从食用方法到营养价值,耐心细致的讲解让市民对这些农特产品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我们带来了红薯、纯红薯粉条还有苹果,销售情况良好,希望今后有更多这样的平台,帮我们打开销路。”高新区杨家庄乡北杨家庄村村民白义兵道出了许多参展农户的心声。
除了传统农副产品,展销区内还有不少经过精深加工的农产品和手工艺品,这些产品在保留传统特色的同时,更加符合现代消费者的需求,展现了农村产业转型升级的新成果。
“您好,有生肖鼠的挂件吗?”“‘平定布老虎’还有比这个再大点的吗?”“买3个挂件,价格能不能稍微优惠点?”……平定县守艺坊手工制品有限责任公司展位前围了不少市民,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霞一边为市民耐心答疑解惑,一边自豪地介绍产品寓意。“小时候,祖母每年都会给我们制作这些‘小玩意’,今天在这里看到,感觉又回到了童年时候。”市民张志辉边说边抱起儿子挑选。
活动现场还不时可以看到这样的画面:几月未见的“老相识”在展位前意外重逢,兴奋地聊着各自近期的变化;在我市工作的“异乡人”特意赶来,只为品尝一口地道的“阳泉味儿”;摄影爱好者穿梭于展位间,用镜头记录下这热闹的场景……这些生动的画面,共同构成了一幅温暖图景。
临近中午,展区依然人流不断,许多产品的销售情况超出预期。各展位负责人一边清点着上午的收获,一边交流着市场信息,预估接下来2天的销售情况,言语中充满了喜悦。不少负责人表示,因销售情况火爆,已经联系工作人员“补货”。
此次活动不仅是一次农特产品展销、一场文艺节目展演,更是城乡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从帮农到兴农再到富农,从产品到产业再到产业链,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正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红色热土上徐徐展开。(张佳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