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开的时节,平定县东回镇七亘村的七亘大捷烈士公墓园里,树木吐绿、花草抽新。4月8日一早,村民董勇根扛着“家伙事儿”来到公墓园,义务修剪草木。伴随着“咔嚓咔嚓”的修剪声,原本枝蔓杂乱的树木逐渐整齐,仿佛一个个士兵挺拔排列;原先高高低低的草坪,也变得平平整整。
“这些年,村里按照‘红色+绿色’的思路发展乡村旅游,建起七亘大捷纪念碑、七亘大捷烈士公墓园、采摘园等,还栽种了油松、侧柏等,绿化美化村容村貌。我们定期会聘请专业的技术工人修剪草木,但如果说到平时的维护,就全靠村里人了。”七亘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董新河说,在村里像董勇根一样“爱管闲事”、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人,还有很多。七亘村也因为这些人的付出,在乡村振兴的路上步伐铿锵。
七十岁出头的董勇根是土生土长的七亘人,十多年前从五矿退休后,他从平定县城返回村里定居。儿子、闺女在市里有稳定的工作,不需要董勇根过多操心,又因为对七亘这片土地爱得深沉,不记得从何时起,每年春夏时节,董勇根总会拿着剪刀、绳子等在村里转悠,义务修剪草木。
“别人叫俺们村是‘红色村’,俺们自然要传承好红色基因。红色基因是一种革命精神的传承,其中也包含舍身忘我和无私奉献。”董勇根说,虽然他年纪大了,但身体还算硬朗,将来只要还能走得动、拿得动,他就会一直为村里义务修剪草木。
有50年党龄的董瑞生也是土生土长的七亘人。近年来,七亘村发展乡村旅游,“爱管闲事”的董瑞生当起了义务讲解员,为游客讲述七亘村的历史、建筑、人文和抗战故事。“七亘伏击战我没有亲身经历过,但小时候没少听村里的老人讲八路军英勇抗战、亲民爱民的故事。”董瑞生说,如今,老一辈人去世,他有义务和责任把七亘村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曾经有游客问过董瑞生:“免费讲解不挣钱,图什么呢?”董瑞生笑着回答:“给咱村自己办事了,要啥回报。而且,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就应该比别人干得多一点。”除了义务讲解,七亘村在筹建七亘大捷纪念馆、东回镇党性教育基地时,需要收集资料,董瑞生也主动拿出自己珍藏的资料,或者写村志、写展板,需要董瑞生帮忙的,他都不会推辞。
1970年出生的董玉萍原是平定县实验小学的一名教师,工作期间多次被评为“先进教育工作者”“优秀班主任”等。2017年,平定县出台教师下乡交流相关政策,董玉萍毅然填报了离县城最远的七亘小学。
“别人是越过越好,你怎么‘混’回村里了?”面对别人的不理解,董玉萍解释:“该有的荣誉我都有了,再加上七亘村是我的老家,我就想回村做些什么。”七亘小学地处偏远、交通不便,董玉萍索性住在村里。闲不住的她时常利用课余时间家访、帮学生免费补课。每年春秋农忙时节,家长在地里忙活,顾不上管孩子,董玉萍就做好饭留学生一起吃。
谈到董玉萍,董新河有一件事印象深刻。他说,山里孩子纯朴、不娇气,身上有许多可贵的品质。但家庭教育跟不上,导致这些孩子学习基础差、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曾经,董玉萍班里有个孩子的父母养着一群牛,每天天一亮就上山放牛,孩子只能放学回家后自己做午饭,无暇顾及学习。董玉萍主动找到这名学生的父母沟通,还担起帮学生做午饭的活儿。后来,这名学生在董玉萍的帮助下,成绩有了明显提高。
董新河说,七亘村“爱管闲事”的人还有很多。但所谓的“闲事”,其实一点都不“闲”,有的关乎村里发展,有的关乎青少年教育。“爱管闲事”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实践,还关系到精神文明建设,这些“爱管闲事”的人弥足珍贵,他们的行为充满温情、彰显大爱,让人暖在心里。(张泉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