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良好的家风是立身做人的行为准则,是家族兴旺的不竭动力。盂县泥河村李氏家族历来重视家风家教的传承,在良好家风的滋养下,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人才。
立根奠基的李河
泥河村是一个多姓氏和睦居住的村庄,其中李氏家族迁居此地较早,人口较多。
李氏先祖李河,字崑原。李河是一位智者,从他离开喧闹的县城选址在离城南十里远的泥河村定居,就足以说明这一点。因为他认为这里地理环境优越,资源丰富,地广人稀,既有山坡草地,又有沟梁梯田,还有河床湾地,地下有煤田,村前有活水,宜种、宜牧、宜林、宜矿,可多业并举,旱涝保收。距县城较近,不偏僻闭塞,交通便利,信息灵通,于是明万历四年,他带领儿孙由县城迁徙泥河村居住。
首立家训的李希靖
在古代,家训是做人做事治家的准则,是教育子女的有效手段之一。历史上许多家族的前贤们都曾为后世子孙立下家训,启迪训诫着后人。道光癸卯《李氏族谱》记载:“九世祖李希靖,字献廷,性孝友,家贫。与母朝夕承欢不倦,相依为命。存心处事,以忍让为本,是众兄弟中的代表。他尝拈一联,以教子孙。曰:忍人让人,切莫害人,存一点好念头,积福积寿;修己克己,安分守己,行几件正直事,多子多孙。”此后,李家世代将此定为家训,成为后人修身立德的准则。
首办义学的李顺成
《盂县教育志》载:“在清代,盂县民间出现了两所私办义学,即泥河村义学与杨家沟义学。泥河村义学由道光八年戊子科举人李顺成出资设立。”
清道光年间,李顺成独资在本村碾子沟开办义学,招收贫寒子弟读书学习。其坚持办义学30余年,培养了不少优秀学童。其本人严于律己,克勤克俭,但在培养学生方面往往慷慨解囊,从不吝啬。他在本村开办义学之后,曾游学京师,不惜花费重金聘请名师宿儒来学校讲学,提高了教学成效。
光绪版《盂县志·列传》记载:“李顺成,字伯贞,号静山,戊子科第七名举人,拣选知县,领道光戊子乡荐。读书以知觉为先,游学京师,与一时贤士大夫相观摩,识量益广,家素丰而自奉恒约之至。培植子弟则不惜繁费。居常敦请名儒为之师表矣。亦相与上下共议论熏陶,既久掇科第,游学宫者累累不绝也。又于里中建义塾,俾贫家子弟皆得沐浴诗书。修撰之奉身自任之,其家庭之子侄辈彬彬承欢,其徵雍穆焉。”
“叔侄同榜”的李文秀、李勋
清嘉庆五年(1800),李文秀考取第八名举人,与侄儿李勋“叔侄同榜”。
《李氏族谱》载:“李文秀,字季美,号鹤泉,以成均报满注教职,敕授修职郎。历任荣河、太谷、兴县教谕,保德州学正,中式嘉庆庚申科第八名举人,候铨知县。他与侄儿勋,以‘叔侄同榜’首开李氏科举之先河。至性诚笃,孝友克敦,嗜读书,至老不懈。七经皆手抄成帖,肄业晋阳书院,誉冠群英,一时深契合者,皆知名士,任学篆董率诸生惟以立品敦节为先。旋里后,奖励后进,尤谆谆不倦,邑中学者,仰其风徽,无不奉为典型。”
《李氏族谱》载:“李勋,字建亭,号竹轩,嘉庆庚申科举人,拣选知县,借补繁峙县儒学训导,以员外郎职,诰授直奉大夫。生而颖异,纯孝性成,惟读书是务。弱冠补弟子员,庚申与胞叔季美公同举于乡,丁卯大挑二等,借补繁峙县训导,实心课士,多所成就,感激之声达于上游,道宪世康先生尝语僚属,曰:广文李公春风时雨也。嗣应继母田太宜人疾,乞养归田,事继母以孝闻邑宰,俗旌之,力辞乃止,田太宜人卒,遂无心仕宦,终老林下焉。道光戊子己丑屡应大宾,乡人荣之。”
注重教育的李振谊
清光绪版《盂县志》载:“李振谊,字慎五,廪贡生,历任大同朔平府学训导,所至,以端士习为本。解组归,力于经籍训诲子弟,勤而有法,子孙服其教,五世未尝分灶,其游庠食廪气,领乡荐者相望也。”《李氏族谱》载:“振谊,字慎五,号竹邨,廪贡生,敕授修职佐郎,朔平府儒学训导。天资粹美,端重寡言,读书目数行下,十八岁入庠,旋食廪饩、授例贡、成均报满议叙。历任大同、朔平府儒学训导,诱掖士子先品行,不斤斤于文章是务。解组后,惟肆力于经籍,凡奏议傅记辄览不忘,评题古今人物,独具卓识,晚年诗文愈进,作述最多,其吟《杨千总死难纪略》及挽诗,尤可诵者。戊申乡饮大宾。”
廉洁奉公的李嵉龄
《盂县志》载:李嵉龄(1872~1947),字峙如,盂县泥河村人。知名人士。清末优贡。辛亥革命后入太原优级师范,后被荐为潞安书院院长。
民国八年(1919),出任隰县知事。李嵉龄为人诚笃俭朴,廉洁自持。就任隰县知事后,在任将近10年,为地方办了一些好事,至今为当地群众传颂。
李嵉龄在任期间,鉴于隰县地瘠民贫、土地广阔的情况,大力提倡兴办农田水利,发展林、牧副业。上任伊始即严促农桑局的官员下乡,一面实地勘查,发动群众大搞农田水利,在城川兴修水渠河坝,扩大灌溉面积;一面在曹城村建立苗圃大倡造林;同时在城区试验种桑养蚕,推广种棉以及养殖禽畜。在他的倡导下,农民们逐渐找到了致富门路,农村面貌也逐步得到改变,部分懒汉流民,开始走上了正路。针对当地农民烟、赌成风的恶习,想方设法禁烟禁赌,在城关及各区设立戒烟所,强制烟民入所戒烟,直至断瘾,始准出所;并强化村政建设,组织息讼会,调解民事纠纷,大抓赌博、偷盗、贩毒等违法之徒。经过几年治理,社会风气大变,百姓无不称快。在倡导妇女放足活动中,他一边鼓动宣传,一边挨门逐户实查,还动员女学生不缠足。与此同时,又提出整顿兴办女学,在城内祈真观办起了女子两级小学,为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做出了贡献。
他学识渊博,文思隽逸,善对联,所到之处,均有题咏。民国十六年(1927),李嵉龄调任解州知事,离任时,以积薪五千元银币遗赠隰县,存入财政局,作为补助地方兴办教育及社会救济事业资金,隰人无不感动,扶老携幼,涕泣相送,并集资立功德碑,曰:“功歌来暮,德感去思”。
老兵李远定
《盂县志》载:李远定(1913~1983),盂县秀水镇泥河村人。1942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民国二十三年(1934)入北平大学农学院。民国二十五年(1936)去延安参加革命,因敌封锁未能到达,转回盂县中学任教。民国二十六年(1937)10月,在晋察冀军区第四军分区工作,后奔赴抗日前线。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任志愿军第六十七军工兵主任,因作战有功,获二级独立勋章、三级国旗勋章各一枚。
回国后,先入长沙工程兵高级学院学习,后任军委工程兵洛阳工校训练部部长、军委工程兵后勤部订购处长。1955年,被授予中校军衔。1979年10月,任军委工程兵后勤部副部长。1980年6月,以副军职待遇离休。
李远定一生追求光明进步,《解放军报》对他作出了“一生忍辱负重,以德报怨”的高度评价。
知识渊博的李宜潞
李宜潞,笔名白丁,是李氏家族第一个出国留学的人。
《泥河村志》载:李宜潞1942年毕业于太原师范学校,次年以山西省招考留日公费学生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获准赴日留学,考入日本第一高等学校文科。学习期间,阅读了不少马列主义著作,思想进步,追求真理。1944年,毅然辍学回国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1945年8月,李宜潞参加七月剧社,次年初被调到华北联合大学教育学院学习,不久又转经济学院研究生学院学习。
抗战胜利后,李宜潞报名参加华北炮兵部队,任宣传干事,荣立两次三等功。1948年任炮兵教导团宣传助理员,随军进入北京城,又两次荣立三等功。
1950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2年由炮兵速成小学教务股长调任第四炮兵预备学校训练处副处长,1956年调任南京第三预校训练处处长。1959年转业地方,从事教育工作。
李宜潞生前主要著述有《西村胜一自传》(合译)、《朝鲜银行史》(译著)、《工厂现场技法研究》(译著)、《简明日汉词典》(编著)等。
良好的家风是一个家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盂县泥河村李氏家族经过数百年的传承,逐渐形成了孝友克敦、谦和忍让、扶危济困、乐善好施、耕读传家、诚实守信等优秀家风,代代相传让一代代后人立身社会、终身受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