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瓜果飘香,田野里“丰”景喜人,辛勤一年的农民又迎来好收成。据《阳泉日报·晚报版》报道,平定县里牌岭村前一阵子又有新举措,翻新厂房,购回机器,准备发展小杂粮加工产业。
发展小杂粮加工产业,可以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对于靠种粮为生的农民来说,这无疑是一条增收的有效途径。现在,人们的健康意识越来越强,也更加注重膳食均衡,小杂粮成为人们餐桌上的新宠。但有些农民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加之对农产品加工业的认识不足,还是过着靠天吃饭、种地卖粮的日子,维持着自给自足的生活模式。
时代变了,农民的思想也需与时俱进。玉米满囤谷满仓只是理论上的丰收,把粮食卖出去,把钱装进自己腰包,这才叫真正的增收。直接卖玉米棒子或玉米粒利润小,深加工后再出售价格会翻倍。有人或许会说,可以把玉米储存起来,待日后价格合适时再卖。但是,你有没有考虑过粮食储存过程中的人力投入和自然损耗,就算这些可以忽略不计,时间一长新粮变旧粮,也会造成损失。
变则通,有想法,更得付诸实际行动。
菜农菜贩都知道,早上的菜不仅卖得快,还能卖个好价钱。为什么?一个字——鲜。我们一直讲“人无我有,人有我好,人好我优”,其中的“人无我有”体现的就是打时间差,抢先又抢鲜,不失为高招。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村里要多为村民着想,主动作为,整合力量,形成规模化生产。这样既能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又能避免小打小闹、售价混乱,让村民的利益最大化。(李荣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