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4月9日至11日,阳泉市人民政协第一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宣告阳泉市政协正式成立。从此,阳泉这座由中国共产党亲手创建的人民城市,有了固定的统一战线组织形式。
一
1955年4月举行的阳泉市协商委员会扩大会议宣布,阳泉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以下简称“协商委员会”)“光荣地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任务”。
阳泉市人民政协第一届委员会是在协商委员会的基础上成立的,那么,历史上的协商委员会是怎样的呢?1950年9月10日至12日召开的阳泉市各界人民代表大会第一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选举产生闭会期间的常设机构——常务委员会,于1952年6月改称“协商委员会”,也就是第一届协商委员会。第一届协商委员会主席史星三,副主席聂峙如、王恭、将若鲁,常务委员21人。
1955年4月,协商委员会扩大会议召开,工作报告中写道,“阳泉市协商委员会是由1950年9月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第四次会议选举产生的,历时四年零四个月,委员人选,曾经过三次改选。四年来,根据‘省市协商委员会组织通则’的规定,在中国共产党阳泉市委、市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无论在协助市人民政府贯彻历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决议,准备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联系代表征求、反映人民意见;召集各界人士的座谈会;协助政府宣传国家政策法令;接受人民的建议、询问、要求、申述与批评;以及协助政府推动各项中心工作等各方面,都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发挥了协商机关的重要作用……各位委员,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后,协商机关已不再具有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常设一般机构的职能,所以说阳泉市协商委员会,已经光荣地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任务。”
《阳泉市协商委员会关于召开第三届扩大会议结束协商委员会工作的报告》中提到,“我们为了结束协商委员会的工作,给成立政协委员会做好准备,在本月五、六日召开了第三届协商委员会扩大会议……经过听取报告与酝酿讨论,大家一致明确了协商委员会结束后,不但不会缩小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相反的是更加扩大与更加发展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
从这些珍贵的历史档案中,我们感受到了那庄重的历史时刻,使命般的政治交接。
二
“阳泉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是历史赋予的使命。
阳泉于1947年5月4日建市,成为中国共产党亲手创建的第一座人民城市,当时隶属于晋察冀边区冀晋区;11月18日,阳泉市归北岳行署管辖。1948年,阳泉市由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和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合并组成的华北联合行政委员会直辖;8月19日,华北联合行政委员会改为华北人民政府,阳泉市归其直辖。1949年1月19日,阳泉市由中共中央华北局、华北人民政府授权石家庄市代管;8月划归山西省直辖;9月,阳泉市改称阳泉工矿区,划归榆次专区管辖。1952年4月1日撤销阳泉工矿区,恢复阳泉市建制并由山西省直辖;9月,阳泉市第三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第一次会议选举产生了协商委员会,当时,它既是阳泉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闭会期间的常设机构,也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
市协商委员会历经两届、近五年,其间,国家正在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贯彻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开始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作为协商、建议机关,市协商委员会在中共阳泉市委和省协商委员会的指导下,协助阳泉市人民政府贯彻历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决议,筹备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联系各界人民代表,召集各界人士座谈会,征求、反映社情民意,协助政府宣传国家政策法令,参加经济建设及各项社会改革,为阳泉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政治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
阳泉市人民政协第一届委员会的成立,翻开我市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新篇章。
1955年,阳泉市正在执行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进入高潮,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知识分子工作也被提上议事日程。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4月9日,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规定,经各民主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及其他有关方面多次协商,并经市第三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扩大会议通过,由全市16个界别、39名代表组成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西省阳泉市第一届委员会正式成立。新成立的市政协发挥自己联系面广、统战对象集中的优势,积极组织委员履行职能,就贯彻执行国家政策方针、加快推进各经济领域的社会主义改造等重大问题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全市统一战线呈现勃勃生机。
阳泉市人民政协第一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选举李玉田为主席,王恭、董洪为副主席(董洪兼任秘书长),王子义等10人为常务委员。第一届委员会委员应为39名,实际出席35名,缺席4名。39名委员代表16个界别,分别是中国共产党(3名)、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名)、工会联合会(4名)、农民手工业(2名)、民主妇女联合会(2名)、民主青年联合会(1名)、合作社(1名)、工商联合会(3名)、工商技术界(3名)、教育界(3名)、医药卫生界(2名)、对外和平友好团体(1名)、戏剧界(1名)、华侨(1名)、少数民族(1名)、特别邀请人士(10名)。第一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增选刘德恩、高荣钾2人为副主席,增选4名常务委员,并新增19名委员。至此,阳泉市人民政协第一届委员会由包括1名主席、4名副主席、14名常务委员在内的58名委员组成。
1956年4月召开的第一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王恭副主席所作的《人民政协山西省阳泉市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一年来的工作报告》这样写道,“本会常务委员会自一九五五年四月成立以来……顺利地完成了各个时期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发挥了政协地方委员会的作用……首先在政治协商工作方面,通过常务委员会或其他方式,对有关市场安排、粮食定量供应、农业合作化、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等问题进行了各种讨论和协商。其次在协助政府宣传贯彻政策法令和推动各项中心工作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在推动各种生产运动、节约粮食、市场安排、私营工商全行业公私合营等方面起了一定作用。第三,在进行时事政治的宣传教育方面,也通过座谈会、报告会等有了广泛的发展……共召开十九次各种类型的座谈会。第四,建立了委员联系卡制度,汇报委员在群众中活动的情况……能够及时将群众意见与要求反映上来。第五,在组织和领导各界人士的思想改造学习方面,我们成立了学委会,组织学习的主要对象是工商界、医务界,建立并坚持了经常的学习制度……”
此次会议上《关于提案审查的报告》写道,“在第一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共收到出席委员提案一六件,其中关于文教卫生方面的七件,占提案总数的43.75%;关于工业和交通方面的五件,占31.25%;关于农林水利方面的三件,占18.75%;关于其他方面的一件,占6.25%。提案人总计十七人。”
1957年6月,市政协第二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副主席王恭在《第一届委员会工作报告》中指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西省阳泉市委员会于1955年4月成立以来,根据政协章程的七项准则制订了各个时期的工作计划……协助政府贯彻各项政策法令和重大措施,以及省、市人民代表大会决议方面与各界人士进行理论政策学习,自我思想改造的学习中,进行了一系列的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档案见证了阳泉这座英雄的人民城市爱国统一战线的发展历程。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发扬民主和增进团结相互贯通、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把人民政协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奋力当好新时代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排头兵。(作者系市政协委员、市档案馆利用开发科科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