盂县文联原主席李峻田老师出新书了,一出就是5大本,真是三年不鸣,一鸣惊人啊!
这5本书中,有3本是长篇小说,分别是《皇粮梦》《鸳鸯梦》《圣境》,一本中短篇集《我的将军闺蜜》。这4部小说,犹如4座奇峰,让我产生高山仰止、望而却步之感。不要说写出来,就是一字一句去读,怕也需要很长时间。我便作了阅读安排,4座奇峰,留待日后慢慢攀登,先选择犹如花径小路般的散文集《荣彦堂文稿》来赏读。
当我行进在这片曲径通幽的散文园地里时,顿觉一股股清泉从万花丛中涓涓流出,一缕缕兰香在鼻端飘散缭绕。翻开书后就停不下来,作者厚实的功力,优美的词句,特别是对古典诗词的熟记和引用,让我惊叹不已,在阅读中生发诸多感想,并随手敲击键盘,保存下来。
首先,我觉得李老师的散文,题材多样,每一篇都有特色,读来犹如从百宝囊中探物一般,每次取出来总有不同的惊喜和收获。
在抒写家乡情的散文中,可以看出李老师对家乡的赤子之情。藏山、燕子崖、尖山、水神山在他的笔下,更加美不胜收。《又见藏山》回忆了藏山往日的凋敝,浓墨凸写了藏山复修和变化发展的过程,其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读来不由慨叹并深思。作者毫不隐瞒地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没有一丝一毫的做作和应付,这是我赏读过程中最佩服的一点。
《重游藏山》写得更为具体真实,主要记述自己不惧年迈硬是走完游览路线的过程,读来深深体会到他的刚强性格与孜孜追求的精神。李老师多才多艺,早在学生时代就是丹青妙手。近年来他重操旧业,画了很多国画,并多次获奖。这次去藏山,他很想在藏山开办一个画室,用自己的画笔描绘家乡的好景,使自己的老年生活富有意义。可惜条件不允许,所愿难成。
《啊!尖山》一文则是彩笔全开,用多种色调描绘了尖山的“雄、险、奇、秀、幽、野、美”,色彩的运用恰到好处,用不同的角度和视觉写出不同的美,让读者跟着他的笔尖去领略盂县美丽的自然风光。
《旅游散记》是李老师畅游祖国大江南北所留下来的美好剪影。《峨眉山》《九寨沟》《青城山》《北戴河》《青岛》《杭州》《上海》《北京》等篇,都写得细腻委婉,让读者产生随着作者游览一样的感觉。诸如怎样购买门票,怎样选择住宿,如何受骗,如何释怀,及游览中的多变心情多种感受,一一从笔端流出。在游览的过程中,泰山挑夫的辛酸他能感受,大巴上导游的狡黠和算计他懂得,山水的景致特点和人文典故他知道,与景点有关的历史人物的生平他烂熟于心。每到一处景点,他都能透过景点的表面,剥离出深藏的人文内涵,同时会产生无限的联想,发表独特的见解。
李老师从小喜好古典诗词,当然少不了即兴吟诗,泼墨抒怀。在“镜海”,李老师将其联想成一位独居少妇,渴望见到自己的丈夫,这是多么具有个性化和人性化的联想啊!在杜甫草堂,李老师感慨不见当年“茅屋为秋风所破”之草堂,目睹新造的景点草堂,遥想一千多年前草堂模样,真是老成加幼稚啊;在青城山,李老师思考张天师的长寿秘诀,感慨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刘公岛,面对北洋水师用过的已锈迹斑斑的大炮,李老师感慨万端,动情地写道:“如今中国有了强大的海军,再也不怕侵略者来耀武扬威了”;在西湖的苏堤,李老师联想到苏东坡的一生经历,联想到《赤壁赋》,发出“天妒英才”的叹息;在北京城,李老师最爱看天安门,他写道:“对天安门的神往,已经浸入到骨头和血脉里了。”
散文集中的杂论部分是一个大块,文章涉及社会上形形色色的现象,对于每一种社会现象李老师都有独到的见解,读来让人掩卷深思,抑或哑然失笑,总之感受不一而足,篇篇都会引发人们的思考,这里就不举例子说明了。
至于报摘那一块,大多是李老师在读报时,发现有价值的文字或资料,就会速记摘录下来,并作出适当的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这些从报纸上剪下来的有意义的短文,如今读来依然富含深意,特别是李老师的评论,更是精妙。同时,这些报摘,也留下了难能可贵的历史记忆。
书中还收集了李老师写的多篇报告文学,主要记述盂县几个模范人物,在各自岗位上做出的贡献,这些文章更能反映出李老师这个“多面手”作家的特点。
《荣彦堂文稿》除了李老师的作品,还收录了其爱人、女儿、外孙的散文。
李老师的爱人孙亚平是一位才女,从小熟读古典文学,爱好古典诗词。她把熟记的古典诗词,时不时引用到文中,且恰到好处,更难得的是,凭着对古典诗词的熟练掌握,还会随口作诗填词。
常言道:男人是山,女人是水。孙老师的作品,处处流露出女性特有的温柔和善良。
比如,孙老师与李老师同游青城山,李老师的文章写得具体实在,洋洋洒洒五六千字,读来觉得就如李老师带着读者的眼睛游览一样,孙老师的文章则是虚无缥缈,侧重写自己心灵的感受。她写了青城山的前世今生、仙境神界,山的翠色,云的醉意,花的娇羞,蝶的蹁跹,创作出缥缈的境界。
孙老师的散文大多是怀旧的抒情散文,她怀念自己的至亲,怀念逝去的青春,还怀念与自己朝夕相处过的动物,每一篇都写得情真意切,在无形中将读者的思绪缠绕过去。
《老爸的世界》是一篇较长的文章,在流星划过当空的夜晚,在泪水朦胧中,她端坐桌前,提笔蘸泪,追忆那个最爱她的人——父亲。父亲的祖上也是书香门第,民国年间,时局动荡,家道中落,刚刚12岁的父亲就开始在街市上叫卖,补贴家用,公私合营后,父亲成为一名职工,他凭着家学的厚养,拿到全省算盘比武大赛第一名。父亲命运多舛,好在赶上施展才华的时代,成为盂县最早的会计师之一。
写姥爷,亦是情真意切。她的姥爷是一个农民,常年患有咳嗽的慢性病。姥爷用卑微劳动换来的小钱,给她买糖吃,她是姥爷最待见的外孙女。但是,在她哺育孩子期间姥爷病逝,给她留下难以弥补的遗憾。她只能在农历七月十五到姥爷的坟前泪水涟涟,长歌当哭,这篇文章没有一个形容词,却看得我满目凄凉。
《我的二姨》是一篇声泪俱下的文章。孙老师赞美了二姨虽身处污泥苦水仍然绽放出艳丽之花的美好品质,赞美了旧社会中国女性的菡萏之美,相信读者会与我有同感同识的。
读《流浪者之歌》时,我流泪了,泪水流进了孙老师的文字之河。孙老师语言的细节和精美被她的真情所替代。这是一首关爱动物的仁爱之歌,透过这些文字,不,透过这些音符,我看到了她清澈如水的一颗心。孙老师大半生与猫儿相伴,用人的真情换取猫儿的信赖,她与猫儿几次相处细节的实录,令人动容。她在文章结尾写道:“动物也是生命,一切生命都是平等的。”“用平等博爱的仁慈之心善待它们,让人性中的文明素养和道德光辉不仅仅照亮人类社会,也照亮动物世界。”这是仁爱的呐喊,善良的召唤。
李老师和孙老师的女儿李寄和外孙武可的文章我也简略读过,文笔优美,但他们的作品毕竟比不上久存的老酒,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慢慢变得醇香起来。
以上这些,仅是读了《荣彦堂文稿》之后的点滴感想,不足之处在所难免,还望方家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