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品尝豆叶菜,是在岳父家。当时桌上摆着一盘陌生的菜肴,岳父介绍说这就是豆叶菜,是山城百姓特有的乡间土菜。我迫不及待尝了一口,初入口沁香中带着一丝苦味,可还没等我细细品味,豆叶菜就在嘴里化作一团毫无滋味的粗纤维,怎么都咽不下去,最后只好偷偷吐掉。岳父见我一脸尴尬,笑着告诉我,吃豆叶菜讲究生吞,切不可细嚼慢咽,一筷子豆叶菜入口,在舌齿间简单搅动两下,就得赶紧咽下。虽说豆叶菜口感粗糙,但它却有着“清内热、助消化、健脾胃”的功效。
关于豆叶菜的来历,据说与冠山上的吕祖洞颇有渊源。相传,八仙之一的吕洞宾云游至平定冠山,见此地风光秀丽,山水间灵气萦绕,便在山间一洞中打坐修炼。平日里,他仅以一种叶菜充饥。当地人效仿他的做法制作食用后,发现味道极佳,而且食用后身轻体健。自那以后,山城周边的人们便形成了一年四季食用这种豆叶菜的习俗。
腌制豆叶菜,自然以豆叶为主要原料。采摘豆叶的最佳时节在白露前后。每到这时,平定人便会结伴前往庄稼地采摘豆叶,当地称之为“捋叶”。有趣的是,民间还有个风俗:白露一到,家家户户都会出动捋豆叶,而且走到哪家田间都能采摘,村与村之间也不分界线;但在白露之前,是严禁采摘豆叶的。采回的豆叶,还要经历一番独特的制作过程。
首先,将豆叶紧紧卷成团,塞满底锅;接着加水,盖上锅盖,用小火焖煮。蒸熟后取出,用菜刀切成细丝,再一点一点放入笼中,用木制的腌菜疙瘩层层压紧。放足后,将高粱秆按照瓮口大小截成段状,铺在瓮口,上面压上一块鹅卵石,随后把瓮置于阴凉处。此后需逐日添加清水,直至瓮内菜叶发酵渗出“红水”并外溢。立冬前后,待瓮内豆叶原汁完全溢尽,将菜取出,挑出烂叶,把好的菜叶用清水反复清洗。洗净后,用笊篱捞起放入筐中,用木板和大石头压紧,挤出多余水分,再将其放入缸内,一层一层压实,上面依旧压上鹅卵石,最后倒入冷却后的清米汤或面汤,没过菜叶。平日里注意时常加水、添菜,将其存放在0~10摄氏度的地方,这样储存的豆叶菜,有时能保存半年到两年之久。
豆叶菜有小豆叶、黑豆叶之分。小豆叶菜最好,其叶片薄净,色泽金黄,口感绵软,气味正道,吃起来特别香,不会扎牙。而黑豆叶菜则比较硬,嚼起来像在啃木头。但好吃与否,全在于沤制。
腌制好的豆叶菜堪称百搭食材,既可用来炒菜,也能浇汤煮饭,是山城人一年四季餐桌上的必备蔬菜。清晨,一碗热粥配上豆叶菜,格外合味;中午煮饭时,用豆叶菜作臊,或是掺在干粮里做成菜窝窝、菜糊嘟、菜饼等,不仅可口,还十分耐饥;晚上熬一锅眉豆、倭瓜与豆叶菜同煮的和子饭,更是别具地方风味,还能助消化。也难怪山城许多长寿老人至今仍保留着吃豆叶菜的习惯。
然而如今,豆叶菜正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因其口感粗糙、味道微苦,许多年轻人不愿尝试,再加上腌制过程繁琐,费时费力,愿意制作和食用的人越来越少。我时常盼望着,有一天能有人对豆叶菜进行创新改良,让这承载着山城独特记忆与风味的传统美食,重新焕发生机,回到百姓的餐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