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知道王珻老先生的古文好,其实王珻声名鹊起还不是因为古文,而是他的另一本著作《王韫辉稿》,当时称之为时文。
这本书俗称《四书文稿》。俗称也好,雅称也罢,更多的时候也只是人们说说而已,真正的面目有谁见过?我是说现代人。此书在各大图书馆均未收藏,但是,这本书自出版以来,红遍大江南北。到康熙五十三年,此书又增订再版,由于需求量太大,不得不一印再印,到雍正十三年时,再次大量印刷。可见,石和时文被当时誉为大江以北无出其右者,也绝非溢美之词。
《王韫辉稿》,是王珻的时文著作。最早发现是在最新版的《芝角王氏族谱》第二卷中,竟然有《王韫辉稿》20篇文章。我把这20篇文章忐忑地收录过来,心里很是没底。这些文章感觉很独特,但是,文意经常不连贯,很让人费解。
丁酉年冬天,我终于又发现了由昆明王思训、江宁许泰交、彭泽袁学谟作序的《王韫辉增订全稿》,经过多方追寻,总算在漾泉清风的书斋里见到了这本书的真面目,原来这就是《王韫辉稿》的上卷。从目录来看,这部著作应该有108篇文章,题目都是科举时代帖括考试的原貌,分《论语》64篇,《大学》4篇,《中庸》4篇,《孟子》30篇,乡、会墨6篇。这本书,应该是雍正十三年增刻,在《王石和文集》校勘中被称之为“雍正版《王韫辉稿》”。此版仅见一本,被漾泉清风所珍藏。
非常幸运的是在戊戌年秋天,从来轩又淘到一本康熙五十一年刻版的《太史王韫辉增订全稿》,书前只有袁学谟一篇序,这应该就是最早最完整的《王韫辉稿》,比对雍正版本,这本书要更加古旧精细。于是,在《王石和文集》校勘中,就把这本书称之为“康熙版《王韫辉稿》”。
这两本书比对之后,目录是一样的,袁学谟序是一样的,所选篇目的内容也是一样的。这就完全证实了王珻先生的《四书文稿》是千真万确、实有其书!遗憾的是这两本书都只是上卷。校勘之后,明显感觉到康熙版要比雍正版严谨得多,因为这两本书几乎都是孤本,所以在校勘之中就以康熙版为蓝本,同时,把两个版本的不同之处都进行了标注与勘误,这一比对,错漏近80处,精准之后的文章,也更有利于我们理解阅读。
更加幸运的是在庚子年春天,从来轩又收获了一本《王韫辉稿》下卷,虽然破损严重,前后残缺,但还是找回来39篇文章,每篇文章题目下方都有“王珻”字样,每两页之间的中缝处都印有“王韫辉稿”、四书名称以及页码。其中《大学》《中庸》各4篇齐了;《孟子》共40篇,仅缺了最后一篇;《论语》部分丢失了5篇,仅留存两个残篇。乡、会墨6篇文章全部丢失。好在目录完整,全书108篇,《王石和文集》共收集到96篇,综合各方面因素,《王石和文集》将王珻这部分时文著作称之为《韫辉文稿》。从袁学谟序来看,当是康熙五十一年刊本,并由袁学谟、王思训、许泰交三人评定,目前所见仅从来轩藏有一本。而后,此书一再增刻加印,有康熙五十三年版增刻本,未见传世。
严格地说,这些文章都应该是王珻先生的早期作品。整理过后,我发现《芝角王氏族谱》第二卷中的20篇文章在这里都得到了印证,只是家谱当中的文章颠三倒四,错误百出,难怪给人不可卒读的感觉。庚子春找到的《王韫辉稿》下卷,虽有残缺,但96篇文章,还是基本能恢复其原貌。于是,决定连同书中那些名家的评析语一道,全部收录到这次的点校本中来,这让我们通过这部上下卷来走进一位举子熟读经典,讲经说理,修德论道,最终成为进士、翰林,直至古文大家的心路历程。古代学者那种潜心研读的风貌,由此可见一斑。
不读《王韫辉稿》,还真不好理解王堉昌先生对王珻古文“缠绵悱恻,文雅雍雍”的评价,也不好体会山右丛书总序对王珻古文“空灵浑浩,转变如神”的评语,你读过了,用心体会过了,也就豁然开朗,心领神会了。当然了,找不到下卷那12篇文章,这是一个缺憾。但是,这次能找补整部《韫辉文稿》其中的96篇文章,也是一个填补空白的盛举。为此,我把《王韫辉增订全稿》原书的目录附录了一份加在书中,以期好学者读之而发现自己曾经见过它的下卷残缺文章而予以圆满,不也是一件美事?
《韫辉文稿》,是清代科举考试的帖括文章,没有深厚的经学功底,不要说文章,就是题目也不知所云。所以,为了方便今天的读者,对这一类文章的题目出处,都做了注释。
这也从一个侧面,让我们了解到古代的科举考试,可不是一句八股文那么简单。帖括考试,看似简单,其实大有深意。你如果没有把四书五经滚瓜烂熟地掌握,是不可能应付科举考试的。因为那些题目,是从四书当中随机抽取半句来作为题目。比如“父母在不”就此四字,你不知道此四字出自《论语·里仁》之“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你就会不知所云,摸不着头脑。何况四书五经本身就博大精深,浩如烟海,随意从中撷取一句,并将这一句掐头去尾,你想想是不是对所有考生所学知识全方位的极大考验呢?
看似简单,却妙不可言。看似随意,却深不可测。所谓的猜题押宝撞大运,几乎是不可能的。唯一的途径,就是从小练就童子功,扎扎实实打基础。何况科举考试还不止于此,还有廷对、诗韵等其他方面的考试,没有深功夫厚学问与真才干,那是万万不可企及的。
王珻的《四书文稿》,为我们真正了解古代的科举考试,打开了一扇窗户。也为今天真正做学问的人,展示了一条坚实的康庄大道。那正如大诗人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中所说的一样:“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