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文坛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导航
~~~
~~~
《王珻和他的著作》系列之三~~~□王文尧
~~~□周立业
~~~□李忠红
2022年07月06日 星期三 出版 新闻网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旧电子版 | 旧版原稿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西“和子饭”的历史
□李忠红

  和子饭,也称和和饭,是现在山西大部分地方比较常见的传统早餐主食,尤其是在农村很普遍。其基本做法就是将小米、土豆、蔬菜和各种面制食物饭菜混合煮制,加以葱姜蒜等调味品烹制而成,这就是所谓的调和饭、搅和饭。殊不知,就是这样一道普通地道的主食,在山西居然有了至少2000年的历史。

  清朝乾隆年间,江西婺源进士齐翀在太原主讲晋阳书院时,写了一本叫做《三晋见闻录》的笔记。“凡三晋名胜之区物产、土风与异闻、轶事,皆有记载。”其中有一段是关于山西人饮食的记载。

  “山西地寒,惟晋祠一带略有水田尚能种稻,其余仅可种麦。至五台、雁门更寒,虽麦也不能蓺,惟产高粱及牟麦而已。所谓春少秋多草木穷,盖实录也。地寒土瘠,故风俗俭啬。戴石屏诗:麦麨朝充食,松明夜当灯。《燕闲录》以此为山西本色语,不知此尚是山西人门面语。”山西地寒土瘠,所以山西人特别节俭。南宋浙江黄岩诗人戴复古游历山西,曾经写下了“麦麨朝充食,松明夜当灯”的诗句。早上用干炒的麦粒充饥,晚上用松明子当灯使用。这是从宋代到清代,山西大部分地区普遍存在的现象。

  接下来是重点。“山西人常食惟豆叶粥(一名“回回饭”)暨糠面饼而已。豆叶粥者,取豆叶剪碎如丝腌久,和小米煮食之。即《史记》‘藿羹’是也。陈泽州有诗纪其事。糠面饼以小米糠为蒸饼,味尤粗涩。”山西人经常吃的主食是豆叶粥(也叫“回回饭”)和糠面饼。豆叶粥就是把豆叶剪碎成丝状,腌制很久,然后和小米一起混煮而成。也就是《史记》中记载的“藿羹”。陈廷敬先生曾经有诗记载这件事。糠面饼就是用小米糠蒸制而成的饼子,味道特别粗涩。

  我们看文中的相关记载。在《战国策》中,“张仪为秦连横说韩王曰:韩地险恶,山居,五谷所生,非麦而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一岁不收,民不厌糟糠;地方不满九百里,无二岁之所食。”张仪为秦国连横游说韩王说:韩国地势险恶,处于山区,出产的粮食不是麦子就是豆子;老百姓吃的,大部分是豆饭和菜汤;如果哪一年收成不好,百姓就连谷糠也吃不上。土地纵横不到九百里,粮食储备也不够吃两年。这里说到的韩国,就是我们熟知的韩赵魏三家分晋的韩国,现在晋南一带就属于韩国。

  陈廷敬,字子端,号说岩,清代泽州(今山西晋城)人,是清代名臣。在他的《午亭文集》中有古体诗《豆叶》。其中讲到了豆叶菜的制作过程。

豆 叶

我家溪谷间,隘狭砠田多。

细岑驱羸牛,如蚁缘嵯峨。

高秋八九月,豆叶纷交加。

妇子散丘野,采撷穷烟萝。

盛之维筐莒,湘之匪咸鹾。

菹之老瓦盆,濯之清流河。

洁比金薤露,美如琼山禾。

条枚感时节,调饥发吟哦。

  我家住在山里面,耕地多在石头山上。每到八九月时,豆叶特别茂盛。山上挤满了采摘豆叶的妇女儿童。人们把满筐采摘回来的豆叶菜,用盐水腌制,捞出来用手挤成团,盛到老瓦盆里,然后到河边清洗干净,就成了美味豆叶菜。每到青黄不接时,它就是人人喜欢的佳肴。

  清代乾隆年间的平定州岁贡生、神池县训导李元正在读过陈廷敬先生的《豆叶》后,也作了一首《豆叶吟》。

豆叶吟

山田种豆惧苗稀,田家辛苦怨调饥。

输租糠秕剩瓦缶,蓄菜备尝藿与薇。

新谷未登场,团团自露瀼。

光期豆伤荚,后期叶陨黄。

廑怀属少妇,草草理晨妆。

相携或三五,一一执筠筐。

盈襜非染蓝,越陌且褰裳。

行行拾绿野,捋取纤指长。

平畴闻笑语,篱落话农桑。

夫婿樵唱山如沃,煮菜连宵薪代烛。

中妇磨刀切叶细,溪头担浴漉檐际。

抱瓮聊度日,尝羹谋岁卒。

时和歌帝力,俗朴艰民食。

幸值长官清,与我民休息。

登盘咬得菜根肥,欢溢香闺回菜色。

  在对陈廷敬先生《豆叶》一诗的注释中,他这样写道:“晚崧早韭山中佳味,然应时而供,田家岂能遍给?惟兹豆叶菹之瓦盆,历时可久。锄禾当午,农夫挹就,风檐觉尝,羹味逾沆瀣。在他省视之真臭,味差池矣。盖太行一带千里同俗,物关民命,诗告采风。”乡间农田的野菜没有一种能四季供人食用,只有豆叶菜可以放到瓦盆中长时间腌制保存。每当夏日炎炎,辛苦劳作的农民在房檐下一觉醒来,舀一碗豆叶菜汤,一饮而尽,如饮甘露,如痴如醉。不过在其他省份看来,此味道实在是太难闻了。只有千里太行的人,才视之为美味。

  以往腌制的原料是豆叶,现在我们多用芥菜、茴子白、甜苣菜腌制,也就是现在山西人喜欢吃的“酸菜”“浆水菜”。傅山先生的《题书自笑八韵》中有这样的题款:“平白地被人拉扯过仇犹,放耙弄帚,整忙一月。遄来敝庐,亭午坐枣树下,吃水饭,过以苦苣,才觉是自己脾胃受自己滋长,一月前酒肉与我何干也?卅年不噉仇犹苦菜矣,今年在彼,正当脆嫩,真如绿玉,极宜薄脾,一切油腻赖之涤荡,良仙茹也。”这里讲到的“苦苣”“仇犹苦菜”也是豆叶菜的范畴、演变。

  现在我们山西出身农村、上点年纪的中老年人,应该对每年秋季“夫婿樵唱山如沃,煮菜连宵薪代烛。中妇磨刀切叶细,溪头担浴漉檐际”腌制酸菜的场景记忆犹新。

  从单纯的菜叶汤“藿羹”,到用腌制豆叶与小米混合成粥的“豆叶粥”,再到后来玉米、土豆种植普及,豆叶粥又加入了玉米面、土豆块、豆角,成了名副其实的混合粥“和子饭”,其制作可以说是一脉相承。记载“藿羹”的《战国策》成书于西汉时期,所以说和子饭至少有2000年的历史。

  因为千百年来的饮食习惯和文化情结,现在的和子饭依然是山西民间广受青睐的美味早餐。齐翀先生在山西的时期,山西民间还停留在“吃糠咽菜”的艰难时期。而现在我们城乡居民吃和子饭,明显有了养生的追求。齐翀先生讲豆叶粥也叫“回回饭”,其实他讲的应该是和和饭。由于方言的缘故,他听成了回回饭。而我个人也有一个看法,“和子饭”的原称更有可能是“藿粥饭”,也是由于语言演变而成的。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要闻
   第02版:新闻·广告
   第03版:文坛
   第04版:高新区视窗
书法作品
好书推荐
王珻与《韫辉文稿》
贤臣耿九畴
山西“和子饭”的历史
阳泉日报文坛03山西“和子饭”的历史 2022-07-06 2 2022年07月06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