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血液透析,或许大家都听说过,就是利用透析机将患者的血液引出体外,经过滤器排出体内毒素及多余的水分,再将血液回输体内的过程,就相当于给身体的血液做了一次清洁。
正常机体每天产生的代谢废物,如肌酐、尿素氮等80%会以肾脏泌尿的形式排出体外。当慢性肾脏病发展至尿毒症期,毒素急剧增多会出现各种并发症,此时通过血液透析就可以降低体内的毒素和液体,所以血液透析也称之为肾脏替代疗法。若非肾脏移植,血液透析将伴随患者终生。我们这里的病人透龄在5年以上的占到70%,10年以上的占到40%,而且大部分状态良好。这与透析室对患者的管理密不可分。
一、营养管理。
透析在清除体内毒素的同时也会丢失营养,如血细胞、血浆蛋白等。我们给患者的饮食原则是:每日瘦肉不少于100克,牛奶200毫升,主食500克左右,再摄入适量的蔬菜和水果,在控制体重增长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摄入营养。
二、血管通路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管理。
1.自体动静脉内瘘的管理。为了达到透析所需要的每分钟150毫升的最低血流量,医生会建议患者做腕部动静脉吻合术,易穿刺又不易感染,内瘘的护理包括:术前禁止做破坏血管的操作,如抽血、输液;术后持续抬高术肢,减轻术吻合口水肿,术后72小时可进行握拳锻炼;糖尿病、高血脂、高凝状态的患者,术后酌情给予阿司匹林等,预防血栓形成;术后8至12周,内瘘成熟后进行穿刺透析;穿刺前检查内瘘有无肿胀、疼痛,震颤及杂音是否良好,血管搏动是否有力;首次穿刺内瘘,选经验丰富的护士进行穿刺,保证穿刺成功率;日常护理上,告知患者保持内瘘局部清洁卫生,帮助患者学会怎样从视、听、触方面检查内瘘,嘱咐患者衣袖宜宽松、护腕松紧合适、睡眠时避免内瘘侧肢体受压,建议患者常规3个月左右进行内瘘超声检查等等。
2.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半永久导管)的管理。一些患者因年龄大或者血管条件差不适合做动静脉吻合术,要做中心静脉置管术。因留置时间久,所以做好导管的护理很关键。治疗前,要观察导管出口处皮肤有无压痛、红肿、分泌物、出血及渗液;要检查导管外接头部分有无破裂、打折情况,管腔是否通畅;应严格无菌操作;如果导管不慎脱出,严禁消毒之后再插入血管中;定时询问患者有无发热、畏寒等不适,一旦疑似感染,立即停止使用导管;因感染需更换新的导管,应继续抗生素治疗1至2周;告知患者要注意局部卫生,穿对襟衣服方便操作,可擦浴不可淋浴,防止导管敷料被浸湿感染。注意,中心静脉导管仅用于血液净化治疗,不用于输血、输液。
3.移植物内瘘的管理。移植物内瘘的管理与动静脉内瘘略有不同。术后2至4周即可穿刺,穿刺点距离吻合口3cm以上,动静脉穿刺点相距5cm以上,避免在血管袢的转角处穿刺,减少瘢痕;透析结束,待穿刺针完全拔出后用纱布卷压迫止血10至15秒,压力应适中,既能止血又不阻断血流。如果移植物内瘘发生感染,建议及时给予抗感染治疗。
三、容量管理。
容量即透析间期因体内水分增加后引起的血容量。血容量增加过多就形成容量超负荷,严重时易导致患者高血压、心力衰竭,有时还会因脱水速度过快、心脏不耐受血容量的急剧下降而出现透析过程中的低血压、休克等,加大患者的死亡风险。日常如何预防呢?
1.制定目标。通过容量管理达到最佳干体重。最佳干体重就是透析后可耐受的最低体重。
2.容量管理方法。控制钠盐摄入为主。
3.避免透析间期体重增加过多,以限制透析时超滤量。
4.在数日到数周期间调整目标体重,逐渐降低至目标干体重。
5.难以降低目标干体重的患者,可延长透析时间,增加透析频率。
四、运动康复管理。
血液透析患者通过适当运动能改善心理与睡眠状况,防止肌肉萎缩,提高免疫和心肺功能,还有助于控制血压与血糖。运动频率为每周3到5次,每次半小时到一小时;运动强度为自感稍累或累又不精疲力竭;运动时间在饭后两小时到睡前一小时,早晨与傍晚为佳;运动方式有灵活性运动如关节肢体的活动,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太极拳等;有抗阻力运动如非内瘘侧上肢或双上肢举哑铃、递增式的仰卧抬腿等。运动后,如有疲劳、呼吸困难、心律失常、低血压或高血压等明显不适,则停止运动。
同时,要注意运动禁忌证:发热、严重心血管病变、血压过高、血压过低、视网膜病变、未控制好血糖的糖尿病、严重贫血、透析间期体重增加>5%干体重时。
总之,随着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逐年增加,医护人员在保证每次顺利完成治疗的同时,还要注重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制定一套有效的管理措施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阳泉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透析室 常肖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