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骄阳之下,当建筑工人接过一杯沁凉的绿豆汤,当快递小哥在临时休息点灌满水壶,当车间工人领到一盒藿香正气水……这些由工会工作人员亲手递上的“清凉”,虽非奇珍,却在酷暑蒸腾中映照出“人”之重。
这缕清凉,是工会传承多年温情关怀的延续,如同枝繁叶茂的大树,年年如期为一线职工撑起一片可感可触的荫蔽。清凉物资承载的并非只是物质补给,更是“辛苦劳动被看见、被珍视”的心灵慰藉。高温炙烤下,这份关怀如清泉淌过劳动者心田,既缓解了灼热天气带来的身心重压,更在无声中提醒社会:劳动中的人,始终是生产最核心的要素。
然而,我们也需清醒体察:“送清凉”活动的温暖,难以完全遮蔽制度保障现存的缺憾。高温津贴政策执行力度在不少地方仍显疲软,有的劳动者无法足额甚至全无此项法定补偿。那些奔忙于城市“毛细血管”中的外卖骑手、快递员、家政工作者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他们的高温防护常处于制度覆盖的“模糊地带”,工会的清凉关怀尚未能触达所有角落。传统活动形式虽好,面对新就业群体却显得力有未逮。清凉物资可以缓解一时干渴,却远不及制度性保障对劳动者尊严的持久支撑。
因此,我们真正期待的清凉,应超越节令性的善举,延伸为制度化的凉荫。这要求我们不断加固法律刚性:确保高温津贴不仅写在纸上,更切实落入每位劳动者的口袋;同时,工会服务模式亟需随时代之变而创新拓展,将更多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纳入有效保障之网——让那些穿行于烈日下的身影,能平等享有清凉庇护。
当清凉关怀穿透所有劳动形态的壁垒,当制度保障如坚实堤坝为每个高温下的岗位筑起防护,我们才能真正触摸到体面劳动的温度。清凉物资终会消耗殆尽,唯有以制度为基石的尊重与保障,才能在劳动者心中留下长存不息的绿洲,让每一滴汗水都折射出尊严的光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