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新闻·广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导航
【共创文明城市 共建美好家园】~~~——我市“我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过暑假”活动赋能少年成长
~~~
~~~
~~~
~~~
~~~
【活力中国调研行·山西篇】~~~山西日报记者 苏晓晨
【促消费 扩内需 惠民生】~~~——城区多措并举激活消费市场
2025年08月28日 星期四 出版 新闻网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旧电子版 | 旧版原稿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活力中国调研行·山西篇】
阳泉:“红绿交融”启新程
山西日报记者 苏晓晨

  太行山脉的褶皱里,藏着阳泉滚烫的红色记忆——这里是百团大战的主战场,轰鸣的枪炮声在此镌刻下革命先辈保家卫国的峥嵘岁月;

  桃河两岸的土地上,又生长着新时代的绿色希望——昔日千疮百孔的废弃矿山,如今蜕变为沃野良田、葱郁林海。

  清晨的薄雾还未完全散去,狮脑山的林间飘着淡淡的草木香气。

  这里不仅是抗战期间闻名中外的“百团大战”主战场,也是阳泉市区的最高峰。如今,它已成为一处集爱国主义教育与森林景观于一体的综合性森林公园,在新时代焕发出“红绿交融”的独特魅力。

  一路行走,狮脑山国有林场副场长邓计平讲述着狮脑山这些年来的变化。

  始建于1963年的狮脑山国有林场,如今经营总面积达1.74万亩,森林覆盖率52%,国家级公益林面积1.05万亩,油松、侧柏、辽东栎等树种在这里扎根生长,野兔、野猪、野鸡等野生动物在此繁衍生息,形成了稳定的乔灌草一体化森林生态系统。

  谈及林场的管理,邓计平说:“这几年我们打破了‘重护林、轻统筹’的传统模式,构建了‘林长制为核心、智慧化作支撑、联防联控为保障’的三维体系,让林场的乔木林蓄积量逐年增长,生物多样性也显著提升。”

  漫步林间,松涛阵阵、层林叠翠,让“红色地标”有了“绿色底色”,也成为阳泉市区的“生态屏障”。

  “咱村的红薯,皮儿薄、瓤儿甜,还富硒,就是卖得好。”来到郊区东梁庄村,村民梁富民看着村头郁郁葱葱的红薯地笑得合不拢嘴。

  年近六十的梁富民告诉记者,多年前,眼前的这片农田堆满了废石渣,大家只能靠外出打零工补贴家用,看着家门口的荒山,心里总不是滋味。

  阳泉的地下,满是“工业食粮”,煤炭、铝矾土、石灰岩等资源的开采让经济迅速发展,也给大地留下了累累“伤疤”。

  东梁庄村就是这些“伤疤”中的一个——随着铝矾土矿的开采,村前留下了一片寸草不生的采矿坑。而如今,这里已成为年产20万斤富硒红薯的富民良田,这一转变的背后,是阳泉用生态修复破解“富民密码”的实践。

  “2020年,村里说要修复矿山造农田,我还琢磨着乱石堆能种出庄稼?”村民李福贵站起身,拍了拍身上的土,“后来才知道,不仅填了坑,还覆了富硒土,又专门修了引水渠。”

  作为京津冀周边及汾渭平原地区城市生态修复项目的一部分,东梁庄设计修复面积149.55亩,但阳泉并未局限于“任务边界”,而是结合国土空间规划与土地利用现状,将紧邻的采坑一并纳入治理,最终修复面积达186.1亩,其中耕地130亩、林地56亩。

  施工中,7.11万立方米平整土方、5.91万立方米覆土,让“乱石坑”逐渐成了良田;1.79万个鱼鳞坑、1.79万株沙棘的种植,让光秃秃的山坡重新有了绿意。

  “村里成立了合作社,一天一百块。‘家门口’的工作,城里人的收入,这日子,美!”看着眼前的良田,梁富民眼神中满是希望。

  东梁庄的蝶变并非个例。截至目前,阳泉市郊区已完成156个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图斑的治理,总面积5940.9亩,复垦耕地1435.5亩,并修建了完善的农田排水系统与田间道路系统。这些修复后的土地,带动了农村劳动力就业——农民在自家门口的“新良田”里劳作,既能照顾家庭,又能获得稳定收入。

  太行依旧,桃河汤汤。阳泉的故事,是一部“红色基因”与“绿色发展”同频共振的故事。从狮脑山的“红+绿”生态景观,到东梁庄的“矿变田”富民实践,阳泉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转自8月27日《山西日报》)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要闻
   第02版:新闻·广告
   第03版:国内
   第04版:聚焦
文明实践润童心 沃土厚植育新苗
中国人寿阳泉分公司向我市在职教职工捐赠公益保险
我市举办家庭助廉正家风主题活动
图片新闻
市总工会举办无人机装调检修培训班
图片新闻
阳泉:“红绿交融”启新程
激活消费“主引擎” 汇聚发展新动能
阳泉日报新闻·广告02阳泉:“红绿交融”启新程 2025-08-28 2 2025年08月28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