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通往盂县西烟镇青龙坡村袁梁的公路上,一辆辆农用三轮车往返于田间和农户家中。昔日陈旧不堪的篱笆围墙变成了砖墙,家家户户的院子里摆放着玉米囤。文化广场上,几位老人晒着太阳聊着天。
“这几年,俺们的日子越过越好。”说起如今的光景,今年78岁的村民邢忙五脸上露出了笑容。以前,他住在阴暗潮湿的土窑洞里,门窗破损严重,烧柴火做饭取暖把墙壁熏黑了。后来,邢忙五享受危房改造政策,翻修了窑洞,粉刷了墙壁、安装了玻璃门窗,做饭取暖换成了节能环保的生物质炉,还引来了自来水。“俺还做了白内障手术。”邢忙五说,“做手术时享受健康扶贫政策,自己几乎没花钱。”
“今年玉茭收成咋样?”“不赖。”村民温存驴驾驶农用三轮车经过广场,和聊天的老人们打着招呼。在温存驴眼中,这几年最大的变化是挣钱多了,干活儿省力了。前些年,温存驴家种着14亩玉米,但收入并不多,只能维持一家人的日常开支。“前几年,我得了场大病,日子更紧了。”温存驴说。
脱贫攻坚以来,温存驴享受到了不少政策“阳光”。平时,他除了种地还参加了专业合作社,在附近的山上种树护林,每年能挣六七千元。“现在种地比以前省力多了,春耕秋收都能用农机。”温存驴说。看到农机作业的方便快捷,他把养了多年的老黄牛卖了,买了农用三轮车,干劲更足了。
村民生产方式和生活环境的变化,得益于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近年来,村里引进了23.32千瓦的光伏发电项目,发展了千头自动化生猪养殖场,产业带动集体经济破零,收入10多万元。2020年,村民人均年收入8237元。
看到这些变化,不少在外生活工作的年轻人返乡创业,为乡村注入新的活力。在外跑运输的村民袁彦青回到袁梁,投资建起了肉牛养殖场。和袁彦青有同样想法的袁五也回到村里成立了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看到机械化种植的前景,村民袁海明返乡创建了农机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种植玉米,还为村民提供农机服务。“以前,偏远山村的条件不好,村民在村里没活干,只好出去挣钱。”袁海明说,“如今,农村的发展前景好了,机会也多了,我们要接续奋斗,希望能早日振兴乡村。”
这几年,村里建起了爱心超市、农家书屋、文化广场,开通了客运班车,安装了无线网络,村民的生活越来越方便。80多岁的赵全兔喜欢用手机看晋剧、听小曲、刷视频,日子过得很舒心。“村里环境好了,大伙儿的收入也多了。”赵全兔说,“这几年,咱们越来越幸福,大家的生活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梁富明 苏建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