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上午不到8点,郊区河底镇燕龛村西沟的几位村民已经扛着锄头、拎着编织袋朝村里的桑树种植区走去。桑树种植区里,一人多高的桑树,枝繁叶茂、长势喜人。“上午天气不算热,大伙儿抓紧除草、采桑叶,中午能早点回家歇歇,防止中暑。”走在队伍最前头的桑树种植区负责人白来福嘱咐着。
今年是燕龛村西沟发展桑蚕种养结合产业的第3年。“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根本。最近几年,我们一直在寻找适合本地的产业,主要考量的指标就是投入较少、回报较快、市场前景好、绿色无污染。我们在多次考察市场、观摩学习后,确定了桑蚕种养一体化项目。”燕龛村党总支副书记、西沟党支部书记白瑞红说,“经过两年多的尝试,我们积累了不少种养经验,也更坚定了继续发展壮大这一产业的信心。今年,我们准备在桑树种植区附近新建一个养蚕大棚,继续做大做精桑蚕种养结合产业,为百姓编织‘致富网’。”
燕龛村西沟的养蚕车间是由几间原先的村委会办公室改造而成的,分为小蚕共育区、大蚕标准化饲养区、产品展示区等。车间负责人谢桂琴之前没接触过养蚕,但在外聘技术指导的耐心指导下,她很快掌握了养蚕技术,对养蚕的每个环节十分上心。谢桂琴说:“为了保证小蚕的成活率,我们选择从云南省的一个大型桑蚕基地购买优质蚕种。蚕种购回后,会先进小蚕共育区孵化。大约过一周时间,孵化出的小蚕会被移进大蚕标准化饲养区。蚕从一龄长到五龄,大约需要28天。从三龄起,蚕的进食量会明显增大,生长速度也会很快,每隔几天我们就会为它们分一次蚕床。我们饲养的30万只蚕进食量最大时每天能消耗1000多公斤桑叶。”
注重消毒防病、精选小蚕用叶、精准调控温度湿度……车间工人在技术人员的带领下严把层层关口,养殖水平不断提高。燕龛村西沟目前正在饲养的这批蚕预计在8月中旬结茧,谢桂琴和工人们早已为它们结茧做足了准备。谢桂琴指着车间角落里堆放着的镂空板子说:“这些工具叫方格蔟。蚕开始吐丝,我们就会把方格蔟挂在架子上,蚕就会进入小格子里结茧。”
开发系列产品、加速产业变现,也是村干部必须提前思考、谋划的事。白瑞红说:“去年,村里尝试和平定县的一家桑蚕种养企业展开合作。我们将蚕茧及时运到平定县的那家公司,公司为我们提供蚕茧烘干、抽丝服务和桑蚕系列产品代加工服务。目前,我们的产品涉及蚕丝被、蚕沙枕、蚕沙坐垫、桑葚干等。我们的桑蚕系列产品质量有保证、价格也亲民,供不应求。”
产品的畅销,为项目回笼了不少资金。今年,白瑞红又有了新的打算。“产品依赖代加工,不是长久之计。最近,我们准备在桑树种植区附近新建一个养蚕大棚,扩大养殖规模。同时,我们要加紧添置一些设备,培养一批成熟的技术工人,尽快完成‘种植—养殖—加工—销售’全产业链打造,让这个绿色产业创造更多价值,惠及更多百姓。”白瑞红说。(郭鑫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