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们每天面对的是稚嫩的幼儿,他们简单、纯真,对这个世界具有强大的探索欲和好奇心,他们迫切地想认识这个世界,我们要做的就是用绝对的耐心、爱心、责任心,用最大的爱去包容爱护每一位幼儿。
我教的班级里有这样一个小男孩叫小成,第一次见到他时,他钻在教室的桌子底下,点名字的时候也没找到他。小朋友们说,他在桌子底下。于是,我走到那张桌子旁边,蹲下来请小成出来。小成却在桌子下面和我笑着,拒绝走出来,他说:“老师,你来找我呀。”基于这个邀请,旁边的小朋友也钻下去找小成。我赶忙说:“看来大家都喜欢捉迷藏游戏,那我们认识之后一起去户外玩吧!”孩子们欢呼起来,小成也从桌子下面钻了出来,但蹲在了椅子上。于是,我又对旁边坐姿漂亮的小朋友提出了表扬,小成听到表扬马上调整了坐姿,一脸期待地看着我。我说:“小成的坐姿也很漂亮,要继续保持哦。”
在这个过程中,小成的行为反映出对于游戏的渴望、缺乏规则意识,还有对于老师肯定的期待。小成喜欢捉迷藏游戏,因此迫不及待地想在教室里邀请老师和同学一起加入,但他的规则意识不够,因此没有约束自己,也没有考虑做游戏的时间和场地是否合适。在老师提出可以在活动结束后去户外游戏时,小成的游戏需求得到了满足,因此,他马上从桌子下面出来了。但对于坐姿,小成可能并未关注,在老师对别人提出表扬后,他马上调整了自己的坐姿,说明他对于老师的表扬充满期待。我们在遇到孩子与规则不符的行为时,要用爱去理解他们,和他们站在同一高度,和他们平等对话,才能更好地了解他们的需求,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此外,幼儿的表现与教师的能力有直接关系,教师要做好自我提升。比如,在小成的事情中,教师组织活动时,要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陈琦、刘儒德主编的《当代教育心理学》(第三版)中提到,“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第一体现在教学吸引上,要做到:利用灵活的方式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加强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充分调动他们在课堂学习中的积极性。第二是对于兴趣的激发:利用教师的期望效应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利用已有的动机和兴趣形成新的学习兴趣,加强课外活动指导,发展学习兴趣。第三是反馈与评定:反馈要及时、具体、经常给予。最后还要有合理的奖励与惩罚、合作与竞争、建立合理的动机信念”。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情况,影响教育效果的因素极其繁杂,而每个教育的对象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要爱护每一位幼儿,首先和幼儿平等对话,其次要运用教育理论知识与实际结合,方能达到最佳教育效果。(市级机关幼儿园 胡碧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