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健康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导航
2022年11月01日 星期二 出版 新闻网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旧电子版 | 旧版原稿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研究发现
卒中患者取栓再通后血压管理下限

  10月29日是“世界卒中日”。28日,国际期刊《柳叶刀》在线发表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脑血管病中心刘建民教授团队临床研究的最新成果——“急性缺血性卒中机械取栓成功再通后强化降压控制的研究”。

  该研究历时4年,由中澳合作,国际9个职能委员会全程介入,国内45家卒中中心参与,通过筛选1828例患者,最终入组821例,证实对于急性大血管闭塞型缺血性卒中患者,经血管内治疗成功开通血管后,强化血压管理(<120mmHg)患者临床预后差于标准血压管理(140至180mmHg)组,为急性缺血性卒中机械取栓再通后血压管理提供了证据支持,有望改写指南并指导临床实践。

  据悉,脑卒中是严重危害全球人类健康的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尽管90%以上患者可通过机械取栓获得血管的再通,但是仍有半数以上的患者遗留残疾甚至死亡,如何通过规范化的围术期管理改善患者预后,一直是全球脑卒中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

  刘建民表示,血压管理是围术期管理措施中能够改善患者临床预后最重要的一项。根据国际和国内诊疗指南,机械取栓血管再通后收缩压控制在<180mmHg范围都是合理的,但按正常人的血压标准强化降压(<120mmHg)还是控制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140至180mmHg)仍然存在争议。而这一问题事关整个围术期血压管理策略的制定,国际上同期在研的10余项同类研究,都在试图为这一难题给出答案。

  据悉,由刘建民团队牵头的这项研究自2018年提出,获得国家卫健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及上海市科委等部门立项资助,2020年7月开始首例患者入组,2022年3月完成最后1例患者入组,同年6月完成全部患者随访工作。

  研究结果发现,强化降压治疗组90天功能预后良好的比例占47.5%,而标准血压管理组功能预后良好的比例达到60.8%,有力证明强化降压到小于120mmHg对患者不利,而140至180mmHg的标准血压管理则更有利于病人康复,为卒中患者血管再通后血压管理指明了安全下限。

  目前,项目组正在准备启动第二阶段研究,将联合多个国家的医疗机构组织开展国际多中心研究,探索取栓术后血压管理的最佳目标,为提高全球缺血性卒中取栓疗效贡献科学证据。(新华社 龚雯 丁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导览
   第02版:新闻·广告
   第03版:教育
   第04版:健康
   第05版:视野
   第06版:漾泉
   第07版:文娱
   第08版:广告
喝酒“宿醉” 吃什么能缓解?
大脑如何防止过度饮食
近六成中老年人疼痛叠加 近半数选择“忍”
卒中患者取栓再通后血压管理下限
阳泉晚报健康04卒中患者取栓再通后血压管理下限 2022-11-01 2 2022年11月0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