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来到郊区河底镇燕龛村群众文化活动中心,刚刚靠近,就听到一阵悠扬的歌声从剧院内传出。推开剧院的大门,只见舞台上,村民史长生手持话筒,深情演唱着经典歌曲《娥嫚》。洪亮的声音在剧院里回荡,台下的观众随着节奏轻轻打着节拍。一曲唱罢,史长生走下舞台,擦着额角的汗珠笑道:“别看我们都是些上了年纪的人,只要站上这舞台,浑身就有使不完的劲儿。”
史长生是燕龛村群众文化活动中心表演队的一员。这支成立于2023年的表演队,队员均是燕龛村村民。他们平均年龄60岁以上,是一支名副其实的“银发”文艺表演队。从最初十几人的小团体,发展到如今50余人的规模,表演队用两年多的时间在十里八乡闯出了名气。他们不仅登上了2025年阳泉春晚的舞台,还赴河北省辛集市演出,将燕龛村的文化风采带向了更广阔的天地。
为了呈现最佳效果,表演队队员们还自掏腰包购置戏服道具。在他们眼中,每一场演出都是展示燕龛村精神风貌的窗口。“站上春晚舞台的那一刻,我们紧张得手心直冒汗,但一听到台下的掌声,所有的疲惫都烟消云散了。”回忆起在2025年阳泉春晚舞台上表演京剧《智取威虎山》的场景,表演队队员陈素芳难掩激动。谁能想到,他们的所有节目均由村民自编自导自演。
“去河北辛集演出时,当地观众围着我们问,‘你们真是农民?这水平都赶上了专业剧团。’”表演队队长史宝堂笑着说。生于1949年的史宝堂,是村里的老书记,也是表演队的“灵魂人物”。史宝堂鼓励队员们发挥特长,自编自导。没有专业编剧,大家就聚在一起,把村里的家长里短、乡村振兴的新变化编成剧本;没有专业老师,就通过网络视频自学舞蹈动作、戏曲唱腔。在他的带领下,表演队排练的节目越来越丰富,也越来越专业。
燕龛村群众文化活动中心的剧院是村里的文化阵地,也是表演队的“大本营”。去年9月,燕龛村支村“两委”投入20多万元,对剧院进行了全面升级,将高清大屏、专业音响、灯光设备等一一配齐。“硬件设施升级了,咱表演队的舞台更敞亮了。”燕龛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史香军说,“现在队员们排练更方便,演出效果也更好了。看着他们在舞台上越演越自信,我打心底里为这支队伍骄傲。”
(侯大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