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导航
【人物故事】
从艺校的琴房到高校的讲台,一曲琵琶弦音跨越半世纪,诉说着师者匠心与艺术传承的动人篇章——~~~
~~~
~~~
~~~
2025年09月01日 星期一 出版 新闻网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旧电子版 | 旧版原稿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人物故事】
从艺校的琴房到高校的讲台,一曲琵琶弦音跨越半世纪,诉说着师者匠心与艺术传承的动人篇章——
刘素芳:弦音里的人生底色

  时光如水,总是静静流淌;艺术如舟,承载着岁月深情。在半个多世纪的流转中,有一道清亮的琵琶弦音——它从阳泉市文化艺术学校中奏响,伴随着刘素芳年少学艺的岁月,又跟随她走上讲台,绵延成一条不绝的河流,在一代又一代学生的指间、弦上,奔涌向前,余韵悠长。

  故事要从1969年说起,6岁的刘素芳在阳泉市代代红小学校(现阳泉市下站小学校)上学时,遇见了琵琶路上的第一位引路人——史红旗。这位回母校指导的学姐,手指在琴弦上翻飞的模样,让小素芳着了迷。“老师挑了几个觉得适合弹琵琶的孩子,我就是其中一个。”从此,小小的她便抱着琵琶,在校园里开启了最初的练习。

  1976年,13岁的刘素芳进入阳泉市文化艺术学校。初入艺校的她还是个连衣服都洗不干净的孩子,宿舍里大几岁的姐姐们便帮她搓洗衣物、擦鞋子,手把手教她打理生活。“我们班年龄最小的12岁,最大的22岁,就像一个热热闹闹的大家庭。”刘素芳说。这些细碎的温暖,让远离家门的少年时光有了安稳的底色。

  艺校的韩主任,在刘素芳心中是“大家长”般的存在。他管着学生们的饮食起居、纪律规范,从早操到就寝,事无巨细。一次,刘素芳和同学因不愿上练功课,偷偷爬上房顶逃课。韩主任在饭堂门口瞥见房顶上两个晃动的小身影,怕惊动他们导致意外,便悄悄地爬上去。“韩主任的动作非常轻,到了眼前我们才发现,然后开始慢慢开导我们。”刘素芳感慨道,“那次‘房顶上的谈话’让我明白,喜欢的事情要坚持,不喜欢的事情更要敬畏。”

  琵琶专业老师严宝英,是对刘素芳影响最深的人。严老师教琴,讲究“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冬天冷得能呵出白气,刘素芳的手冻得通红,仍要在练功房里一遍遍练基本功。但正是这份严苛,让刘素芳的基本功练得格外扎实,一个“左手按指”训练能连续练习一两个月,直到指尖磨出茧子,动作形成肌肉记忆。“当时觉得很枯燥,现在才懂那是老师在给我们打底子——哪怕很久不练琴,拿起就能上手。”刘素芳说。

  1979年,刘素芳进入市歌舞团,在那里度过了5年时光。那时演出不多,她和同伴每天早上6点准时到人工湖(现儿童公园)练琴,寒来暑往从不间断。1984年,她考上大学,成了当年为数不多被录取的幸运儿。

  大学毕业后,刘素芳的教学生涯从山西起步,2001年起在海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任教,一教就是22年。作为中国音乐家协会琵琶专业委员会理事、海南省民族管弦乐学会副会长,刘素芳在琵琶领域深耕多年,她广泛学习和汲取各家各派的风格特点,在多年的音乐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中,努力探索高等音乐教育的新思路,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

  在教学中,她的第一课必讲“学艺先学做人”,这是从小学到大学的老师们传递给她的信念。她的教学理念就是先把基本功练“方”,再在规范中求“圆”,“不能让规矩捆住灵气”。这份理念让她收获了教学成果金奖,学生们说她“严厉但充满关怀”。

  无论在外待多久,家乡始终是刘素芳的牵挂。2019年“阳泉籍在外优秀文化艺术人才贴心行动”,她专程返乡;2020年,阳泉市下站小学校百年校庆,她作为优秀毕业生回校参加活动;艺校有需要,刘素芳更是随叫随到。“那里有我最纯粹的热爱。”刘素芳说。

  从懵懂入学到桃李满天下,刘素芳的人生轨迹里,始终流淌着岁月谱就的弦音。这艘载满师者教诲与同窗温暖的时光之舟,早已化作她艺术生命中最厚重的底色,在时间的长河中,温润明亮,“声声不息”。范佳钰文/图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导览
   第02版:新闻
   第03版:教育
   第04版:乡村
   第05版:漾泉
   第06版:艺苑
   第07版:健康
   第08版:广告
刘素芳:弦音里的人生底色
市图书馆联合金三角社区举办主题阅读活动
新泉社区开展公益摄影活动
“秋老虎”为何总在处暑时节出没?
阳泉晚报新闻02刘素芳:弦音里的人生底色 2025-09-01 2 2025年09月01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