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作品,提高审美品位”。教师想在阅读教学中落实以上要求,必须改变浅表化、散漫化、娱乐化的教学方式,高度重视学科知识的教学,借助集体语言实践活动,随堂、随文渗透语文知识,用有厚度的知识帮助学生充实储备、打牢基础,从而促进学生加强思维能力、增强读写技能、培育审美素养,切实提升课堂教学的标高和效益。
例如,初中课文《小圣施威降大圣》中蕴含大量的小说文体知识,为教学提供了丰厚资源。教授此文,教师可在组织学生概括情节内容、分析章法结构时,相机渗透“波澜”知识,引导学生由“故事好玩”的阅读初感出发,探究“好玩”的奥秘之一在于叙事的“波澜”,并进一步分析小说情节如何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深刻体味文学手法的高妙。具体说,课文主要通过以下五种手法制造“波澜”。
第一,主要人物二郎神和孙悟空开篇即出场,出场便置身于激烈的矛盾冲突中,为下文的轮番决斗作铺垫。“大圣……自觉心慌……掣棒抽身就走。真君见他败走,大步赶上……大圣不恋战,只情跑起。”一“走”、一“赶”、一“跑”,急上加急,摆明了大战中的上风与下风、攻势与守势,预示接下来的战况注定不平淡,双方必将拼个你死我活。而孙悟空的“心慌”,为下文他变身时露出马脚埋下伏笔——正因为心慌意乱,所以变身时难免考虑不周、存在纰漏,留给二郎神可乘之机。
第二,反复写人物“变身”,但“所变之物”和“变身之所”有别,做到“同中有异”。全文共写到三轮变身。第一轮,孙悟空依次变作麻雀儿、大鹚老、鱼儿、水蛇、花鸨,二郎神依次变作饿鹰儿、大海鹤、鱼鹰儿、灰鹤,场景在树梢头、云霄、涧中水里、岸上草丛、蓼汀上。第二轮,孙悟空变作土地庙儿,场景在山崖下。第三轮,孙悟空变作二郎神,场景在灌江口二郎神庙内。人物不停变身为动态的各种动物、静态的建筑物、动态的人物,不停上天入地、翻山潜水,形象、场景频频切换、绝不重样,小说脑洞大开、异彩纷呈。尤其是第三轮,较前两轮陡转一笔:孙悟空大概悟到“最危险的地方或许最安全”之理,干脆变成对手本人,大摇大摆地“径入”对手“大本营”,剑走偏锋、出其不意。三轮变身组成似断实续、交叠递进的“三段式”结构,孰胜孰败的终局一再延宕,拉足读者“欲知后事如何”的期待。
第三,三轮变身的叙事节奏、气氛张弛有度。这一方面源自详略上的安排。第一轮的大多数句子简洁明快,一句一“变”“你追我赶”,有些句子还以对举形式前后“咬死”,暗示双方针锋相对,节奏收得紧。但其中的鱼儿和鱼鹰儿之变又写得较详,节奏紧中见松。第二、三轮的变身细节更丰满、更精巧,变身生发出的情节更舒展、更夸张,近于独立、完整的微型故事,节奏放得开。另一方面,跟游戏化的笔调有关。在第二轮,孙悟空自觉变身无懈可击,偏偏让二郎神察觉出尾巴的破绽,宣称要“掣拳先捣窗棂,后踢门扇”,好一顿折腾,孙悟空闻之心惊,只得虎跳而遁。在第三轮,孙悟空化作二郎神模样入主庙堂,捉弄鬼判、点查香火,神气十足,俨然主人翁做派。真身与假身会面的一幕极富戏剧性,孙悟空自鸣得意道:“郎君不消嚷,庙宇已姓孙了”,既是炫耀也是揶揄。这些描述透着童趣与谐趣,融于战斗场面间,一定程度上冲淡了紧张空气、调剂了严峻氛围,叙事变得宽裕、鲜活、灵动。
第四,运用悬念、顿挫手法。小说写孙悟空变作麻雀儿、土地庙儿等,都是先描述孙悟空变成什么、去了哪里,再叙述六兄弟、二郎神等人一时觅他不见,读者先于小说人物得知真相。但第三轮变身却未立马交代孙悟空的实情,而是先按下不表,在第4段层层设疑,并穿插李天王这一次要人物复加悬念,将读者和小说人物一齐丢进悬疑的黑洞。悬念共四层:第一层是“真君笑道”至“可怪!可怪!”的部分,第二层是“众皆愕然,四望更无形影”,第三层是“见那李天王高擎照妖镜”至“我这里照着他哩”的部分,第四层是“真君把那赌变化”至“就走了”的部分,云遮雾障、疑窦丛生,吊人胃口。待李天王用照妖镜照出孙悟空往灌江口去了,悬念才算解开一半——只解开“去往何处”之疑,未解开“变为何物”之疑。此外,第4段犹如一条“减速带”,使前文一系列变身、争斗的情节发展不再突飞猛进、转而顿挫一下,为孙悟空入庙后的作为腾出了时间。试想,如果不是二郎神迟误了知晓孙悟空踪迹的时机,孙悟空就来不及以假乱真、鸠占鹊巢,来不及端坐正位、点查香火,就说不出宣示“主权”的那句“庙宇已姓孙了”,后面这些有趣的场面和话语就都无暇、无法成立了。
第五,采用双线并行的方法叙事。与第1至3段以单线索叙事为主不同,第4至5段的叙事是先把单线索拆分为双线索,分别叙述同时发生的二郎神一众遍寻孙悟空和孙悟空在灌江口的活动(后者的叙述以“却说”领起),又把双线索汇合为单线索,叙述二郎神撞进庙门与孙悟空碰面、交手。两条线索按“平行时空”里交战双方的行动各自铺开,两部分内容相互呼应、两人物形象彼此对照,扩大了叙事容量,增大了叙事张力,强化了叙事的条理性、情节的紧张感、小说的可读性。在我国古典文学技法中,这种写法还专门有个美丽的名字——“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究竟能够教给学生多少真正的语文知识,是衡量语文课是否名副其实、优质高效的重要标准,也是每位教师务必扪心自省、苦心孤诣的重要方面。备教过程中,教师应树立“备教即受教”的思想,反复研读课标、教材,广泛阅读专业书刊、优秀教例,夯实学问背景,训练专业眼光,积蓄育人底气。执教过程中,教师可采取课始铺垫、举例示范、术语释义、适时点拨、集中解析、板块小结、规律提炼、同类勾连等多种方式,向学生自然、有机地讲授精华知识,推动一艘艘学海之舟满载语文之宝扬帆远航。
(城区教育局 侯 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