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三农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导航
荫营镇三都村~~~
~~~——来自西南舁乡大洼村的报道
有核心建组织、有主体建队伍、有平台建载体、有规范建程序、有监督建网络……近年来,郊区以“五有五建”为路径,积极探索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致力于——~~~
~~~
2023年05月14日 星期日 出版 新闻网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旧电子版 | 旧版原稿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荫营镇三都村
“阵地+”模式提升乡村服务水平
休闲广场一角
体育广场一角

  5月11日,初夏的郊区荫营镇三都村生机勃勃:西苑文化广场上,一群小孩正在玩滑板;书法练习基地里,书法爱好者正在创作书法作品;便民服务大厅里,村民在咨询窗口询问工作人员民事代办相关事项……“这些是我们村的阵地。村民幸福感的提升离不开村里的阵地建设。”三都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史军福说。

  三都村总面积约4.5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000多人。近年来,三都村不断加强村里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打造了便民服务大厅、篮球场、农耕文明展室、书法练习基地等阵地,不断用好“阵地+”模式,让阵地和实践活动、文化宣传、民事代办等结合,提升乡村服务百姓水平。

  谈及村里近些年不断建设完善阵地的原因,史军福打开了话匣子:“我们村前些年积极招商引资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驻地企业逐步增多,给村里的年轻人提供了许多就业岗位。‘家门口’就业的优势留住了很多年轻人。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有850多人。如何提升不同年龄段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村里结合村民的需求和建议,决定打造各类阵地平台,满足大家多样化的需求。”

  谋定即动。2019年,三都村建起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三都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讲解员赵华介绍:“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共3层。一层是书法练习基地、农家书屋、电影观赏基地。二层是农耕文明展室。三层是书法、绘画优秀作品展室。”

  要想让阵地的“血液”流动起来,实践活动不能少。“三都村是个书法村,村里的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不少。”赵华说,“为了利用好书法练习基地这个文化阵地,每周五下午,我们村面向全市人民组织免费的书法绘画交流课。很多市民、周边村村民会前来学习书法和绘画。同时,我们还会邀请前来学习的朋友参观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其他展室,擦亮村里的文化‘名片’。”

  便民服务大厅,是让三都人连连称赞的“幸福站”。三都村便民服务大厅设立了农业、民事代办、妇联等窗口,村民根据需求来到指定窗口登记申办,村里的代办员或村干部会统一上报相关单位帮助村民办理。便民服务大厅打通了乡村便民服务“最后一公里”,为阵地注入活力。

  村里1.3万余平方米的西苑文化广场是村里的休闲阵地,也是文化宣传的好平台。西苑文化广场分为文化广场、休闲广场和体育广场3个区域。其中,文化广场是三都人每逢春节、庙会等节庆开展各式各样文艺表演的“大舞台”,休闲广场和体育广场为村民跳舞、唱歌、健身提供了场地。

  西苑文化广场上的“自治”“德治”“法治”宣传墙是三都村创新宣传方式的阵地。“2020年,村里修建了3个长廊,在长廊两侧建起宣传栏,筑起‘自治’‘德治’‘法治’三方面内容的宣传墙。这样,村民在长廊休息的时候还能学习知识、提高认知。”史军福说。

  “自治章程村民定,人人遵守严执行。”“民主选举大事情,选举权利交村民。”“违法乱纪人愤恨,齐抓共管见行动。”……这些朗朗上口的“自治”“德治”“法治”宣传内容是史军福编写的。他说:“宣传的目的是让大伙儿了解、领悟,宣传内容编成顺口溜的形式更受大家欢迎。村里就是要想方设法把阵地用好,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李旭榕)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要闻
   第02版:国内·广告
   第03版:论坛·广告
   第04版:三农
“阵地+”模式提升乡村服务水平
逐梦“绿富美” 奋斗换幸福
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五彩富硒红薯”落户北杨家庄村
阳泉日报三农04“阵地+”模式提升乡村服务水平 2023-05-14 2 2023年05月14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