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理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导航
~~~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冯丽娟
~~~廉 思
~~~杨 洁
2025年05月11日 星期日 出版 新闻网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旧电子版 | 旧版原稿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多维发力端稳端牢“中国饭碗”
杨 洁

  农稳社稷,粮安天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围绕粮食安全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亲自谋划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举措,为新时代新征程夯实粮食安全“压舱石”提供了科学指引和行动指南。

  新时代以来,我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政策体系更加健全。2024年,我国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用实际行动给出了“谁来养活中国”的响亮回答。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越是有粮食吃,越要想到没粮食的时候。”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从外部环境来看,极端气候变化和地缘冲突导致全球粮食供应链的脆弱性正在增加。从我国粮食安全现状来看,粮食生产虽然实现了“二十一连丰”,但总体上仍然处于供求紧平衡状态。作为一个14亿多人口的大国,保障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课题,任何时候都不能轻言过关。因此,要从四个着力点发力,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把“饭碗”端得更稳更牢。

  要大力落实藏粮于地,筑牢粮食安全之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在“地”的数量上,要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坚决守好耕地保护红线,加强土地用途管制,切实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在“地”的质量上,重点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推进农业土壤污染治理,保障“米袋子”“油瓶子”“肉盘子”“奶罐子”“果篮子”安全;在“地”的增量方面,坚持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做到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食物供给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

  要积极推进藏粮于技,提升粮食安全之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因此,要通过生物育种、基因编辑等前沿生物技术,与时俱进育新种、制良种,打好种业“翻身仗”;加强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大力推广轻简、绿色、高效的生产技术,不断提高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使农民“慧”种地,增产有底气;结合大数据、物联网与智能装备的深度应用,显著提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与劳动生产率。

  要健全制度保障体系,畅通粮食安全之道。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一定要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让主产区抓粮有积极性”、“决不能让重农抓粮吃亏”。因此,要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围绕保障粮食安全作出的系统部署,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完善价格、补贴、保险“三位一体”的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政策体系,充分挖掘粮食生产的多维功能,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同时要健全地方抓粮担责尽义机制保障,积极探索产销区多渠道、多层次、多类型的利益补偿办法,加强粮食主产区重农抓粮积极性。

  要耕好减损“无形良田”,汇聚粮食安全之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减少粮食损耗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保障粮食安全,必须坚持开源与节流并举,除了耕好18亿亩耕地这块“有形良田”,还要耕好节粮减损这块“无形良田”,实现“无地增产”。一方面,应继续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粮食生产、储存、运输、加工等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全链条深入实施粮食节约减损行动;另一方面,针对“舌尖上的浪费”,深入开展“光盘行动”,反对奢侈浪费和过度消费,让节约粮食、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共同缔造节粮新风尚。

  “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饭碗只有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粮食安全才有保障。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来说,保障粮食安全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新征程上,政府、农民、企业和全社会需共同努力,确保粮食任何时候都能产得出、供得上、供得优,让“中国饭碗”成色更足,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可靠保障,把稳强国复兴主动权。

  (作者为阳泉市委党校教务处副主任)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理论
   第04版:三农
漫画说事
加强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
加强对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价值引领
多维发力端稳端牢“中国饭碗”
阳泉日报理论03多维发力端稳端牢“中国饭碗” 2025-05-11 2 2025年05月11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