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清晨,古城小区一片宁静。居民楼里,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坐在客厅的沙发上,抗日题材的电视剧让老人格外关注,他全神贯注盯着电视屏幕,随着剧情的推进,他时而眉头紧锁、拳头微攥。在他专注的眼神中,那段尘封的记忆一点点苏醒,年少的磨砺和成长仿佛就在眼前。
老人名叫毛振勇,原名毛黑小,今年95岁。从毛黑小到毛振勇,是他从枪林弹雨中闯过来的青春岁月,见证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御外侮的光辉历史。
1930年,毛黑小生于昔阳县西南沟村一个农民家庭,父亲死得早,从小他和母亲相依为命,借住在二叔毛鸿成家一眼土窑洞里。因生下来又黑又瘦,为了好养活,母亲给他起名“黑小”。闲暇里,毛黑小和堂弟经常听二叔讲《岳飞传》《杨家将》等故事,受此影响,他立志要如岳飞那样“精忠报国”。
1940年秋,二叔毛鸿成在为抗日队伍送信的路上被日军设伏抓获,日军对其严刑拷打,却没有得到想要的情报,将其残忍杀害。10岁的毛黑小正在山梁上为地主家放牛,远远看着村民们将惨死的二叔用荆条筐抬着送回村里,他心如刀割。对着二叔牺牲的方向,毛黑小磕了3个头,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替二叔报仇,更要活得像二叔那样,做一个有血性的中国人。
怀着“替二叔把没干完的事情干完”这样朴素又坚定的信念,毛黑小接下了“打鬼子”的任务,从一封普通的鸡毛信,到重要情报,他以机智的头脑和机敏的应变能力,翻山梁、钻沟渠,成功躲过日军的盘查,一次次化险为夷,顺利将情报送达我军联络点。
1945年春,他遇到了比送信更难的任务。一名八路军被日军重伤,拖着血淋淋的腿钻进了山洞。久经“沙场”的毛黑小发现后,不慌不忙,为其清洗伤口,躲过各种检查为其送饭。在20多天的相处中,他渐渐明白了“八路军”所承载的意义,报名参军“打鬼子”的信念愈发坚定。当地抗日民主政府组织民兵突击队,负责支前支后、布雷防御、情报联络,毛黑小主动报名参加,在日复一日的磨练中,支前少年长了见识、增了本事。
终于迎来抗战胜利的消息,但和平并没有像毛黑小以为的那样长久。1948年5月,18岁的毛黑小背起铺盖,在母亲的目送中奔赴左权县(原为辽县)参军,两周军训后编入太行二分区独立六旅四十三团一营一连,成为一名真正的军人。
解放太原战役中,他所在的一连奉命攻打马练营据点,敌军在高地修筑了碉堡,机枪扫射如雨。毛黑小所在的一班接到“炸碉堡”的任务后,大家按序突进,五名战士接连中弹牺牲。关键时刻,班长张存寿挡住了匍匐前进的毛黑小,抱着炸药包以血肉之躯扑向碉堡枪口,用自己的生命,换来毛黑小生存的机会。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我愿以血肉之躯赴前线,完成人民交予的使命。”抗美援朝战争打响后,毛黑小和战友一起写下请战申请。1951年6月,毛黑小随部队奔赴前线。烽火山战役,他与战友并肩作战,以顽强毅力坚决压制敌人的推进。在长山梁阻击战中,他带领全班坚守阵地七昼夜,大量歼敌,巩固阵地,圆满完成战斗任务,荣立二等功。
部队凯旋,毛黑小因战功显著,被任命为连长。在团部部署整编会上,团长于耀江为其改名“毛振勇”。
从一名送鸡毛信、支前的少年儿童,到战士、班长、连长,毛振勇以坚定的信念和大无畏精神诠释了振兴中华之志、奋勇向前之心。(文德芳 薄红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