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的家在太行山中部,黄土高原东部边缘狮脑山东麓,桃河南岸。村落似莽,东头西尾,河道如脊梁。东起五渡川,沿桃河南岸西行至简子沟口,由简子沟西南行,登刀刃山东坡,向南跨山梁,沿山梁脊部南缘东行,入南深沟,至今水泵厂,沿今南庄路东北行,跨南大街,穿越晋东化工厂住宅区,达五渡川。在这片神奇的黄土地上蕴藏着大量的煤铁矿资源及丰富的水资源。深井水、浅层水、涧水,泉水荡漾,溪流淙淙。正太铁路在境内沿村廓北自东向西,鸣啸山城;桃河水在域外自上而下,长流不息。
《方舆纪事》载:“平潭城在平定州西北,相传为赵简子所筑”;《山西通志》(明成化版)卷七“古迹”载:“平潭城,在平定州西北二十五里,遗址略存,世传为赵简子所筑”;《平定县志卷·疆域》又载:小阳泉,县西十五里……众志记载,平潭城为赵简子所筑,与平潭城隔河相望的“简子沟”之名缘于赵简子,而“简子沟”正是山西省阳泉市“小阳泉村”之起源。
春秋末年,简子沟沟深林密,进出隐蔽,是军队部署辎重、囤积粮草之所在。沟两侧有大小狐仙岭,翻过山岭则漾泉丰盈,土地肥美。为储备军需,防御邯郸叛军,赵简子不仅在这里练兵扩军,且招募民工、拓荒开垦,种五谷,养六畜,锻造兵器,建立家园。从此,以戍边开发为起源,军事防御为目的,开拓了狮脑山下、桃河南岸,漾泉村从北到南的广阔地界。后“漾泉”为“阳泉”。
赵简之——小阳泉——阳泉市,这是一条不能断裂的承接与起源,也是当代人不能不去追溯的历史。在这千年历史长河中,在静与闹的交替与喧嚣中,我独爱故乡的河。
二
故乡的河,是季节性河。它来自狮脑山上及周边水源,只属于雨季。故乡的河,张狂也温婉,浑黄也清澈,重要的是规矩有道。
河道,是小阳泉村主街道。雨天为河道,晴天为主干道。西高东低,贯穿全村。河道南北多有建筑:明清大院、宗庙祠堂、大队部、小学校、砖窑、瓦房、茅草屋,也有依势而挖的土窑洞。卫生所便民服务;合作社供人消费;古戏台飞檐翘角,余音绕梁;石雕牌坊凝重庄严,福泽后人。隋槐说古,水井言润。河道边是居民密集地,更是村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道是:东垴西垴居首尾,一河两岸话诗篇。
河道南、河道北,无河修路筑道,有河隔岸问好。河道承载着村庄的繁华与热闹,河水则如歌谣,诵唱着千年不断的历史。
说起河,不得不再说泉、井水与溪流。古小阳泉水脉丰盈,泉眼多,水井多,溪水不断。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尚有水井20眼遍布全村,清流涧水随处可见。有的从沟底涌出、有的挂在半山、有的涧中走、有的庭院出、有的则从家户的厨灶间漾出……间歇泉、长流泉,雨季旺冬春则涸。
代表性泉源有四:一是村东河垄底西侧有个较大的泉眼,泉水漾涌不息,为方圆漾泉之首,漾泉四周形成了约600平方米的大水池,池中有鱼,村民称之为“大咕嘟泉”。二是小阳泉村有个鱼池,在今新泉观前古戏台后,池中有个泉眼,就地漾泉,100多年前是渔场,水清鱼欢,人们叫此为“官地”,因水质好,方便易取,成为人们吃水的首选。三是西垴死汗沟有一泉源,据村中老人回忆,这个泉眼周围很大一片区域,夏季阴冷凉爽。即使酷暑,汗流浃背,只要到了这个地方,汗水顿消,如入冰宫,因而叫死汗沟。四是大兴矿沟底有泉眼多处,常年不涸。东垴居民曾圈泉源,垒石围水为生活之用。直到1970年家家户户都有了自来水为止。
其他泉源因战乱、挖掘及旧城改造等因素,遭到破坏,有的已经干涸,有的细水流淌。现在南涧(南沟掌)泉源仍有清泉洋溢,甘甜润泽,夏季有人在那里取水饮用,或浇花种菜。北寺沟(碌矾沟)12号楼旁边泉源常年流水可见;西垴1号楼(死汗沟)护坡上仍有泉水清流。
泉水、井水与溪流让古村落鲜活美丽,人畜兴旺,草木繁盛,富庶一方。1907年正太铁路建成通车,火车站在境内建立,火车的轰鸣拉开了城镇的雏形,小阳泉村的物质生活水平在清末民初达到昌盛,成为省模范村。
再说河道,小阳泉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且东西南北均有不同大小的山丘与沟壑,雨水不仅从狮脑山上来,还从四面八方来。自上而下,蜿蜒曲折;四处漾水,支流遍地。
荀子曰: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如果没有泉水溪流及丰盈的水脉汇集,河道的水不会有浩浩荡荡从西到东的磅礴,也不会有“东阁”的汹涌激浪,“古道坡”的瀑布也不会呐喊怒吼,越过河滩进入桃河的倔强也不会成为景观。
三
东阁,是小阳泉最具标志性进村之道,始建于顺治四年,坐西朝东。楼分两层,上楼下阁。阁洞深阔,腰下为5层石砌墙基,腰上有砖碹拱形门洞,洞高5米、宽4米、深8米。楼阁高4米,宽与洞阁齐,整个阁楼高9米。每到雨季河水一路汇集欢腾,顺河道浩浩荡荡至阁洞,因受宽度限制撞击而怒吼发狂,汹涌激荡,形成高潮。
出洞阁向左斜刺里有一道石头坡,叫古道坡。坡分两段,靠村东阁洞一段为大一点的青色河石铺就,长约40多米,宽10多米,坡度约60度。陡坡下游是一段不长的平缓处,由小石头铺就。过了平缓地段南北有两个拱形券门,上有书刻,一个“千古春秋”,一个“泉流不息”。一个走人,一个走水。券门下面还是两道坡,是古道坡的第二段。一为南坡,南坡北端有一面石头墙为护坡,上面由大青石铺成,坡度较缓,专供人行马走。下了坡底是正太铁路桥下,再往前就是西河滩。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前那里是铁路货运仓库,储存有米面粮油、钢铁木材、建筑陶瓷及生活用品等等。西河滩的丰盈便是阳泉人的丰盈。那时候村民经常走这道坡路,上站下站,出门远行。二为北坡,此处叫河塄塄。河塄塄下建有河神庙,是供奉河神,祈求村民平安的。水从狮脑山上来,沿河道自西向东,出得阁洞向左飞流直下,形如瀑布,越南坡跨北坡冲出西河滩汇入桃河。
古道坡整体长百米,均由河石铺就,为商氏家族之后迁入小阳泉的刘氏家族第十一世刘佩德出资修筑。此坡从西南方斜刺里穿出一路下落趋向东北方,石头青亮光滑,镶嵌得当,多年不损。人道、水道、河神庙,是耄耋老人记忆中最古老的进村之道。
阁洞、古道坡是河水最精彩的表演地,只有住在村东的人家有眼福,或村西人恰巧偶遇。我托父母福,属有福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