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第一次取得反侵略战争和民族解放战争的完全胜利。
2015年,为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阳泉市档案局(馆)、民革阳泉市委等单位派专人寻访阳泉地区34位抗战老兵,建立了“抗战老兵口述档案”,永久珍藏在阳泉市档案馆。口述档案以录音、录像、摄影、文字等形式全面记录了抗战老兵保家卫国的热血情怀,追忆他们走过的烽火岁月,传承和弘扬可歌可泣的抗战精神。
抗战老兵口述档案,让我们这些后辈触摸到了那一代人的奉献与牺牲。从参军入伍开始,等待他们的就是生与死的考验。他们中的很多人,抗战胜利后又参加了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经历了一场又一场残酷的战斗,他们舍生忘死、英勇顽强,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祖国的和平安宁,谱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解放勋章、抗美援朝纪念章……一枚枚闪亮的勋章见证了他们一生的荣耀。
为了打破日军的“囚笼政策”,遏制国民党内部的妥协投降逆流,振奋国人信心,扭转华北战局,使全国抗战局势向着更有利的方向发展,1940年8月,八路军发动了大规模的、以破袭日军交通线为重要目标的进攻性战役——百团大战。抗战老兵口述档案中,郭德和就是百团大战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之一。
郭德和,1924年3月出生于山西省文水县下曲镇的一个中农家庭。1940年4月,年仅16岁的郭德和参加了八路军,被编入一二〇师特务团通讯连电话排二班,作为电话员的他在行军打仗中主要肩负着架线、安装电话、查找线路故障、保障首长使用的重任。郭德和说:“百团大战主要发生在正太路,就是现在太原到石家庄这路上。当时我们这个部队在太原以南,主要任务是牵制敌人(日军),不让他们出来支援,为前方我军部队减轻压力。而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对敌人的通讯线路进行破袭。”从参军到抗战胜利,五年多的时间,郭德和行军、打仗、反“扫荡”、打游击,参加了数十次战斗。
郭德和的女儿郭舒伶在《追求》一文中这样写道:“为了反‘扫荡’,父亲所在的连队奉命转移物资。一次,他们向后方转运煤油。那天,他们的马车在崎岖的山路上颠簸,油晃晃荡荡溢出桶外,父亲看着心疼,就用绳子把油桶绑在自己背上,这样虽稳当一些,但仍有煤油不时漾出桶外,顺着他的脊背流到腰间。煤油掺杂着汗水,把腰蜇破了一层皮,父亲咬着牙忍着刺痛坚持着,一直到达目的地。后来,他每天要步行十几里到医院换药,那一段时间,他夜夜辗转反侧,伤口一挨到床铺就疼痛难忍。那一次,父亲荣立了三等功。那一年,1943年,父亲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时他才19岁。”
抗战胜利后,根据上级安排,郭德和随部队转战东北。1948年,郭德和奉命调往组建不久的东北航空学校。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郭德和进入新组建的东北军区空军后勤部,从事抗美援朝的支前工作。1955年,郭德和被授予大尉军衔。1960年,郭德和被授予少校军衔。1966年转业后,郭德和到阳泉工农钢铁厂任厂长,1984年离休。
岁月流逝。从青春到暮年,从战争到和平,作为革命军人,郭德和为革命事业舍生忘死、忠贞不渝;作为共产党员,他将毕生无悔地献给了伟大的党、伟大的祖国、伟大的中国人民!
诚如一位作家所言:“真正的英雄,是那些不知道自己是英雄的人。”我们走访过的抗战老兵们,没有谁认为自己做了多么了不起的事情,没有谁觉得自己就是大英雄。然而,正是无数像他们一样为祖国和人民默默奉献的抗战英雄,锻造了中华民族的脊梁和灵魂,铸就了伟大的抗战精神!
抗战老兵口述档案不仅填补了阳泉市档案馆档案种类的空白,丰富了馆藏档案资源,而且使阳泉的抗战历史、抗战精神得以传承和弘扬,激励吾辈及后人永远不能忘记抗战老兵们为了祖国和人民浴血奋战的历史功绩,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砥砺奋进!(作者单位:阳泉市档案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