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上学的时候,父亲给我买了小人书,尽管书中的字大多不认识,但仅看书上的图画就能让我心满意足。细细地盯着书上的人物,我的头脑中演绎着一幕幕神奇的故事,很多时候竟能忘记吃饭。
因为还不识字,我经常拿着小人书缠着父亲问这问那,在父亲的帮助下,贪婪地阅读着一个又一个有趣的故事。看书的时候,我常常觉得小人书上的人物活灵活现地出现在我的眼前,好像自己进入了书中的故事,又好像书中的人物跳了出来。父亲鼓励我要好好念书,认识的字多了,就能独自看书了。从此,我不但用心读书,而且拿着小人书逐字逐句去请教父亲或其他识字人,靠这样的方法我认识了不少字。渐渐地,我开始能独立地把书中的故事情节看个八九不离十。
学会查字典后,我的识字量更是突飞猛进,基本上不用缠着别人去讲了,不认识的字可以自己动手解决。在小人书的带领下,我穿越远古,畅想未来,与小人书中的人物同喜同悲。后来我还常常拿着小人书到学校,课间同学们就把我围住听我讲上面的故事。看他们专注听我讲故事的样子,我心里美滋滋的。
那时候村里还没有电视,文化娱乐生活相对匮乏,文娱活动主要来源于有线小喇叭的广播。新闻、戏曲、故事等都是我爱听的,这些让我不断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情操。后来有了收音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小喇叭广播少儿节目就更吸引我了。至于说电影嘛,十几个乡镇轮着演,往往一个月都看不上一回,每次村里上演,邻村的人也会闻讯而来,就像赶集一样人山人海。村里唱戏那就更没指望了,老人们常说,“十年不唱一台戏”。这些虽然都很有趣,在那个年代也很难得,可我总觉得都不如看小人书过瘾。
小人书虽说好,但由于那时家里经济拮据,衣服还经常靠亲戚朋友接济,拿不出钱来买更多的小人书,看到家庭条件好的同学买下成套的小人书我就眼馋得不行,常常挖空心思借来一睹为快。为此,我常常到别人家帮着做点农活之类的,博取好感,以便借阅。过年挣的压岁钱,我也多半用来买小人书。萧伯纳说:“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人将有两种思想。”看书不也同理吗?为了能够看到更多的小人书,我常把自己的小人书和其他人交换着看。
小人书的内容包罗万象,囊括古今,遍及中外,五花八门。《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等美丽的神话,把我的思绪带到远古洪荒的年代;四大名著连载,使我品味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迷人风采;成语故事连环画诉说着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巴黎圣母院》让我见识了异域风情,把美丑分得明明白白;《鸡毛信》《小兵张嘎》中的小英雄令人佩服;《董存瑞》《黄继光》《方志敏》让我领略了何谓英雄气概……
这些用图画及简短的文字演绎的故事让我对每个细节印象深刻。手边有本小人书,仿佛拥有了全世界。我常常吃饭时看,睡觉时看;春天闻着花香,田野上看;夏天伴着蝉鸣,柳荫下看;秋天晒谷场上,阳光下看;冬天围着火炉,嚼着糖看……不但看,我还在纸上描画书上的人物。如醉如痴,如饥似渴!上了初中后,我还会天马行空地自己编故事,并模仿小人书插上自己画的图,以此娱乐。
多年下来,我积攒了不少的小人书,并专门准备了个箱子盛放小人书,有空就翻出来看。后来一次搬家丢失不少,这让我非常难过,久久不能释怀。要说我最爱读的书,那一定非小人书莫属了!可以说,小人书绘就了我童年的欢乐与幸福。
至今,我已年过半百,但看小人书的热情、对小人书的情怀仍不减当年。如今,小人书的身影已逐渐退出大众视线,就连书店里也很难见到小人书。每每想到这些,我都十分怅然。时代的潮流冲刷了小人书的印记,我的童年也随着小人书的淡出永远成为回忆。最近看到平定县图书馆公众号可以免费扫码看小人书,我欣喜若狂,童年的美好似乎随之重新归来。小人书的大世界,承载了我多少儿时的美好与梦想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