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联是咱中国人过年必不可少的一大代表性元素。清洗一新的大门上,贴上一副大红的春联,立马呈现出节日仪式感,“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那真是吉星高照,喜气盈门。
农村更讲究春联,大门、二门、家门,厨房、厕所、水井,天地爷、土地爷、灶王爷,树身、线杆、车辆,一处不落。里里外外一片红,红红火火过大年。“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向阳门第春常在,勤劳人家福无边”,字字珠玑,又浅显易懂,村民们看在眼里喜在心上。
我是从1982年参加工作后,接触到春联的。那时,学校为村民义务写春联,六七百户的大村,户均一卷裁好的红对纸,把办公室堆成了山,一进腊月就成了“重点工程”,需加班加点往出赶。校长也顾不上唠叨质量,能写了毛笔字的,专写大春联,我们这些新手,就负责那些零碎小联,词和字写对就行。真是赶鸭子上架啊,书到用时方恨少,笔到写时才知难。稍一分神,就有人写错或少写了一个字,与下一联搭配不上,作废吧,学校还得贴纸,纸与纸的颜色还不一定一致。怎么办?我凑过去一看,觉得还有治,便在此基础上,把原对联略微修改,勉强承接下来,避免了“夭折”。村里有些厂矿企业,要求春联具有行业特点,这些都没有现成的版本,怎么办?大家就让我现编。还有就是,翻来覆去那几条春联写腻了,家家大门都是“爆竹一声除旧岁,梅花万点迎新春”,未免太俗套了,连执笔老师都有了审美疲劳,便让我编春联。我比较喜欢编些与农民生活相关、能体现农民美好愿望、合乡情接地气的联语,便当仁不让了,其实那会儿还是一个门外汉,并不懂春联的规范,只是上联七个字下联七个字,大致能对应上,读起来不拗口,便自以为是春联了,要是让行家扫一眼,里面定有不少硬伤。但就是这样,让我喜欢上了编写春联。
凡事就怕喜欢,只要喜欢干愿意干,都不难。我学编写春联,没有专门拜师学艺,书和报纸就是老师,有关春联和实用对联的书常看,年底有新春联专版的报纸必读,无论在哪儿看到,一定赔着笑脸把报纸讨要到手。进城看热闹,同伴们是围观街头游行、文艺演出和灯展,我则一头扎在灯谜和街道大门的春联中,抄写那些喜欢的联语,欣赏那些精美的书法,深感城市的春联,从内容的深度广度到艺术的高度精度,的确远远胜过农村。有道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从中收获的感悟,极大地促进了自己。家里和学校都有专用的笔记本,用来记录春联和其他对联,牛年写牛,兔年写兔,坚持积累,小有进步。从单位到社会,因为共同的爱好,结识了不少“联友”,你吟我和,切磋交流,获益匪浅。还有就是一有征联活动的信息,便视为练笔的好机会,我从不怕人说班门弄斧滥竽充数,参加三五次哪怕能得一回小奖,心里也是乐滋滋的。
每年市县报纸征求新春联,我都积极参与。琢磨这几条春联,不是容易的事。农历年特点、时势热点、百姓盼点、春景亮点,兼而顾之穿插结合,遣词造句上下呼应,既要求新颖又不失通俗,因为斟酌一个字,翻词典查网络作对比,常折腾到深夜。写了改改了写,不反复五六次定不了。最后,编写的十条春联中,自我感觉满意的,也不过两三条,报纸能选登五六条已很不错了。为什么叫“编写”而不叫“撰写”呢?因为我毕竟是个业余爱好者,撰写春联那是专家行家的看家本领,我自是望尘莫及,但这并不影响我对春联的喜爱。前后40年,零零散散编写有200条之多,个中苦与乐,我知春联知。“方见冰融雪化处,又是柳绿花红时”“承前启后龙献瑞,继往开来凤呈祥”“诗赋名家吟好句,丹青圣手绘佳图”“旭日莺歌添五福,东风燕舞绘三春”“丹心不负新时代,壮志须酬好年华”,写的是春联,抒发的又何尝不是自己的情怀呢?
春联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展示出几千年来博大精深的艺术魅力,洋溢着阖家团圆辞旧迎新的欢乐,表达了对幸福生活美好前程的憧憬。在乡亲们的眼里,我是个“文化人”,能吃了这碗饭,应当把春联传承好,我责无旁贷,更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