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芦蕊 通讯员常志宇摄影报道 3月1日夜间至3月2日,市、县气象部门抓住有利天气时机,开展了一场紧张而高效的人工增雨行动,全市共开展增雨作业17次,为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送来了“及时雨”。
气象资料显示,近期我市降水稀少,空气干燥,土壤墒情较差,对春耕春播以及生态环境都造成了不利影响。为缓解这一状况,市气象局提前部署,密切监测天气变化,通过卫星云图、雷达监测等高科技手段,精准捕捉到本次具备人工增雨条件的天气过程。经综合研判,市气象局确定在市区狮脑山、平定后沟、盂县东梁和东苌池等气象站点地设立作业点。
此次人工增雨作业采用火箭、地面烟炉、高炮三种方式。在自然降水和人工增雨的协同作用下,我市各县区普降甘霖。截至3月2日20时,城区降水量达16.1毫米,郊区4.9毫米,矿区14.4毫米,平定县12.4毫米,盂县7.8毫米。此次降水主要以雨或雨夹雪形式出现,极大改善了土壤墒情。
此次降水对春耕春播意义重大,适度提高土壤水分能够保障玉米、土豆、谷子等主要农作物种子顺利发芽、出苗。除了助力农业生产,此次降水还降低了森林草原火险天气等级,改善了空气质量,对我市生态环境的改善起到了积极作用。
市气象局后续将继续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持续做好气象服务工作。市气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有合适天气条件的情况下,我市将继续开展综合研判,开展人工增雨作业,为我市的发展和市民生活保驾护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