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是我们这里的主要农作物。大家说起村里的农民种田,说起地里的粮食生产,也主要说的是玉米。而春播下种,又是整个玉米种植的主要生产环节。老乡们常说“见苗收一半”,就是说春播玉米达到全苗满垅,那就基本见到了一半的收成。因此,玉米播种的过去与现在,也就反映了农业种植方式的改变,也展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革命性变化。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之前,以至于之前的几百年间,玉米的播种方式基本没有多大变化。一套牲口一张犁,前面有掌犁的,后面跟着捏籽的、撒粪的。按照“小满玉茭芒种谷”的时节,种着金皇后和白马牙几个多年不变的老品种。株行距在一米好几,每亩种植几百株,传统的老话叫“玉茭地里能卧下牛”。这样晚种稀植老品种,再好的年份,产量也是不高的。
到了20世纪70年代,人民公社生产队时期,也是农业学大寨的高潮时期,玉米的种植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优种化肥和密植为标志,玉米播种的传统的劳动方式达到了它的顶端。农民们从一过大年开始,一直到炎热的五月,几个月的辛勤劳作,才能全面完成玉米播种任务。因为它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大量的劳动则是在播种前的准备工作,当时叫备耕生产。
首先是制订种植计划,我们村里叫定茬。过了春节的正月初三到初五这几天,生产小队就要召开队委会,由队长、副队长、会计、技术老农等人参加,商定全年的种植计划。他们把队里的几百亩土地,根据大队下达的生产计划,结合上年的种植情况和土地的特性,先确定谷黍及豆类蔬菜等小宗作物的面积和地块,其余的绝大部分土地种植玉米。对几百亩种植玉米的土地,还要根据山地平地、阳坡阴坡、土壤条件等,确定种植玉米的具体品种。在这个计划的指导下,开展一系列的春播生产活动。
土地的准备是春播工作的基础。那时的土地深耕要在上年封冻前全部完成。经过一冬的休闲,开春解冻后,要进行耕磨保墑。就是一个人踩在铁齿朝下、约一米七八的耙上,牲口拉着前行,在耙走作物根茬和杂草的同时,把土地进一步压实保墑。此外,还要刨地角、垒塌堾、整理水沟、收拾边墙等,做好适时播种的准备。
肥料的准备是备耕生产中劳动投入最多的农活。正月初五一过,初六第一天上工就是积肥。把农户各家的炉灰面、猪粪及其他杂肥,一担一担合过记数,因为要根据肥种和数量折合工分。然后都集中堆到一起,倒上大粪加上水,进行闷制,继续发酵后使用。再就是闷磷肥,从县磷肥厂拉回磷肥后,加入驴马粪和大粪进行沤制,到播种时刨开捣碎,装袋使用。还有就是到县化肥厂拉运化肥,把一袋袋碳铵拉运回来,放到库房备用。农家肥的拉运和散堆也是一项大营生。临播种前,用排车把农家肥拉到地头,然后社员们再一担一担散成小堆。这散粪是有讲究的,队长或技术老农在前面先划粪盘,再告你一个粪盘倒几担。因为在播种时,撒粪的从这堆撒到那堆不多不少,要正好够用。散成小堆后,再用铁锹培土拍严,防止刮风吹失水分。
种子的准备是搞好春播的关键。20世纪70年代,传统的老品种不再使用,全部推广杂交优种。记得有什么丹玉2号、丹玉12号等,都是带号的新优品种。大队统一购买调拨,然后分给各小队。那时我们村里还有制种专业队,我哥就是具体负责人。他们在农技人员的指导下,购回公本母本,在很远的深山沟地里,超过七八百米的隔离带后,自己种植培育杂交玉米品种。在准备好种子的前提下,有的在播种的前一天晚上,用清水浸泡种子,以提高籽种的发芽率,保证出苗效果。
每年的四月二十日以后,暖阳高照,地温回升,轰轰烈烈的春播工作拉开序幕。那时的玉米播种是全民动员,分组作战。一套牲口,一个团队,人畜同组,套犋为名。队长在派活时,用掌犁人的名字,即某某某那一套,加上其余五六个人为一个小组。清晨,人们赶着牲口,扛着犁盖,背着种子,拉着化肥,早早地来到田间地头。这开犁第一天,总是要耗费一些时间。插犁没走几步,就要先停一下,掌犁人返回来,用鞭杆插测深浅,用手指量量株距。走两三犁后再停下来,用鞭杆量一量行距,把犁距的大小调整适当。然后,掌犁的、捏籽的、捏化肥的、撒农家肥的,大家互相密切配合,同步协调推进。
玉米播种是一项技术含量很高、配合性很强的农活。掌犁的掌控全局,全面负责,尤其是深度和密度,特别强调的是密植。要求行距一尺八寸,株距一尺五寸,每亩保证在两千株以上。他在前面一手扶着犁把,一手高举牛鞭,高声吆喝着牲口。紧跟在犁后就是捏籽的,这是春播中技术要求最高的营生。他左手端个木升或搪瓷盆,右手一次捏三四粒种子,脚走在犁开的壕沟里,捏一次迈一腿,正好把种子踩实在犁沟里。要求手脚眼脑同时并用,一点也不得停顿。后来几年,株距缩小到一尺二寸,手脚要求更快了。因为在他的后面紧跟着捏磷肥和化肥的,他们必须把肥料捏到两株玉米的中间,不得靠近种子。再后边是撒粪的,他要把农家肥均匀地撒在犁沟里。大家环环相连,整体推进,谁有差错,都会影响播种的进度。
在播种进行中,还要不时地进行覆盖。在山坡梯田地上,每播一堰地,就用牲口拉着木盖,掌犁人叉开腿踩在上面,把播过的地盖得严严实实。如果是大块的平地,那就播一部分盖一部分,防止风吹失墑。也有的两套牲口在前面播,一套牲口跟在后面专门覆盖。
在播过盖压之后还有一个小组合,就是一个技术老农和一个捏籽的小孩,他们负责最后的三项任务。一是补种地角。牲口拉犁播种到地角回转时,犁到不了地头,需要把差下的几株补种上。二是在坡地的地边种小麻。那时的油料作物一般不专种,就在玉米地的边上捎带种上一行。第三项最重要的任务是改水沟。在梯田坡地上,为防止大雨冲塌地堾冲毁庄稼,就要把整坡地的水顺到河沟。这改水沟就是把上一堰地的水送到下一堰,一直送到大水沟,直至河里。这水沟根据地形,有的是直的,有的是弯的,有的是半圆形的。用大锄把水沟改好后,在沟梁上种上豆类作物。至此,整个玉米播种才算结束。
如今,现代农业取代传统农业,从玉米播种方式上看到了现代农民的科学种田。过去的牛驴骡马和犁耧耙盖已经不用了,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农机设备。土地已不再秋耕了,而是在春天播种前,拖拉机先把上年的玉米秸秆铡碎,然后撒上复合肥,用旋耕机把土地旋耕一遍。这旋耕机是由几组弯弯的钢刀组成,拖拉机拉着在行进的旋转中把土壤切割细碎,后面有个滚轮磨压。旋耕过的土地,地面平整,特别松软,非常有利于玉米的播种和生长。农家肥也不再使用了,而是农业部门根据土壤肥力测定,按照氮磷钾等的适当比例,施用配方复合肥,作为底肥,旋耕时一并施入土中。优质种子是最具现代化的标志,全部都是经过药剂包衣处理的,既保证出苗率在百分之九十以上,又能有效地防止鸟兽侵害。在包装上是每亩一小袋,每袋装四千粒以上,单粒直播,每亩密度在四千株以上。播种时全部用玉米播种机。播种机的种类很多,现在使用最多的是有一个带着铁角的轮子,在滚动中把种子送入土中,后面有个小轮子压实,这样上面不开沟,下面不毁墒。一个人推着播种机在旋耕过的土地上,不费太大的力气,一天能播好几亩。
最为不同的一点,就是现在播种后要喷洒除草剂。这农药真的很神奇,玉米地里撒上它,除了不伤害玉米植株,其他所有的杂草灌木都不能生长。人们拉着好大的装满水的塑料桶,带上喷雾器。来到地里后,按比例配好农药,背上喷雾器,在播过种的玉米地里,倒着走打药,一个脚印也不能落下。因为留一个脚印,以后就是一片热草。有的为了保证除草效果,在出苗后再打一次农药。有的种粮大户和合作社,他们的地亩多,面积大,开始使用无人机打药。一般是拉两个无人机,拉一个柴油发电机,倒着充电使用。一个人手拿遥控器,操控着无人机,在离地面不高处来回飞行撒药。我们小区的一个邻居,在老家种着一百多亩地,他就是用无人机打药的。
现在,玉米播种用不了几天,播后打上农药,春播就结束了。也可以说,整个种植生产就基本结束了,就等着到秋天去收获玉米了。少去了间苗、锄苗、追肥等田间管理的许多环节,但粮食产量却大幅度提高。五十年前学大寨时的口号叫“过黄河跨长江”,意思是粮食亩产达到300公斤就过黄河了,达到400公斤就跨长江了。但那时一天两担饭、黑夜加班干,也没有过了黄河。前年,我大姐种了一亩半玉米,收下1500多公斤,亩产就超过了1000公斤。我们一起晨练的老李,他在老家种着几亩地,他说,如今这旋耕过的土地,用上这样的籽种化肥,赶上好年盛水,亩产超1000公斤不稀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