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漾泉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导航
~~~□刘选民
~~~□贾志强
2025年05月09日 星期五 出版 新闻网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旧电子版 | 旧版原稿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胃在故乡
□贾志强

  胃有从小养成的记忆,无论身在何处,胃永远在故乡。

  ——题  记

  小时候,最盼望的就是过年,因为日子贫寒,过年能够改善一下伙食。

  过年的饭一定是父亲来做。

  父亲十三四岁外出讨生活,在长顺街饭店(后来的上站二饭店)当学徒。还没学了多长时间,就赶上公私合营,只能另寻出路。虽然没有出师,但毕竟有饭店学徒的功底,所以,父亲的厨艺还是远高于母亲的。

  父亲学的是平定菜,由于学徒时间短,只学了一些基础款,所以,也只能做一些过油肉、大炒肉、甜红肉、粉条豆腐丝之类,高大上的三八席是万万做不了的。

  但就这些基础款,已经足够我们兴奋不已。

  父亲做的过油肉地道,猪肉切片,蛋清粉面挂浆,过油炒制,葱姜蒜、酱油、二味水调味,配上木耳、白菜或蒜薹等,淀粉勾芡,锅边喷醋,色香味俱全。父亲做的大炒肉美味,煮熟的五花肉切大片,配以泡发的宽粉条和大白菜,一翻一掂出锅,最适合下饭。父亲做的甜红肉解馋,煮熟的五花肉切大块装碗,加红糖上锅蒸,熟烂出锅扣在盘中,色泽诱人,肥而不腻。父亲做的粉条豆腐丝清爽,炒过的豆腐平刀中间片开,再切丝与细粉条同炒,出锅点缀韭菜或葱花,烫嘴又烫心。

  吃饭的时候,话题自然也与美食有关,父亲讲,我们听。有钱人家的过油肉还要放玉兰片,放玉兰片的过油肉才叫讲究;做大炒肉的肉不能煮得太软,否则再行炒制肉不成形;甜红肉要红薯打底,既可省肉又可解腻;粉条豆腐丝出锅会浇明油,看着不冒气,其实内里热。但狼吞虎咽的我们哪里听得进去,只记住一个像花一样的名字,玉兰片成了年少时最早认知的“奢侈品”。

  过年的日子毕竟短暂,平常的日子还得细水长流。

  平常的饭母亲来做。

  早饭是撒,午饭是疙瘩、抿圪斗、条,晚饭是米汤配玉茭面窝窝、玉茭面饼,这种饮食沿袭数年,雷打不动,就像年轮深深地刻在基因里。

  有时候我也会向母亲抗议,有时候也会消极应对,但架不住肚里的蛔虫开始蠕动,饥饿的感觉没着没落,只能放下满腹的不满,姑且品味这人间烟火。

  村里的女子不远嫁,好多就嫁在本村,一来二去,一个村子有半个村子都是亲戚,一家有事不用拉工,半个村子的人都来帮忙,既有本宗的亲,也有姻亲的戚,还有不错的友,亲情、友情、乡情便在大事小情中得以维系和传承。大人们帮忙,也拖家带口把孩子们带去,自家便不再开灶,谁家有事能去打个秋风便成了孩子们心心念念的盼望。

  不管红事白事,铁定的开锅拉面。和面、醒面、绕面、拉面、煮面流水作业,高汤中加点油豆腐丝、菠菜作浇头,热气腾腾,热火朝天,没有凳子坐,圪蹴在墙角一碗又一碗,也不管主人心疼,也不管旁人目光,直到吃得肚儿圆,直到吃得打饱嗝,才挺着小身板心满意足地离开。

  后来,外出学习、参加工作,不能说尝尽天下珍馐馔玉,确也尝过不少美食,但出走半生,归来还是会念念不忘家乡的饭菜,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身在他乡,胃在故乡”的道理愈发深信不疑。

  出差回来,一定要来一碗手擀面或者抿圪斗,这样游荡他乡的胃才能一同回家。早上单位就餐,只要有撒,必须盛上一碗,来一个大快朵颐;晚饭也重新回到米汤干粮的正途,哪管他碳水血糖各项指标;与朋友聚餐,最后总要来一碗圪斗,体会一下“得手得手真得手,山药丝丝抿圪斗”的快乐。

  而如今,父亲已然年迈,早已不再下厨;母亲已经作古,那些粗茶淡饭再也没有了妈妈的味道。乡村的伦理关系也在疏离,再也看不到一家有事半村人帮忙的盛况。村里人家办事也学着城里的模样,要么在饭店订酒席,要么用民间的流动餐厅,亲情、友情、乡情渐渐变得简单。

  偶尔席间还会有开锅拉面,急不可待来上一碗。一口面打底,一口汤入喉,那感觉便透过舌尖直刺味蕾,一股穿过胸腔熨帖肠胃,一股冲撞鼻腔直达泪腺,一时间涕泗横流,不能自已。别人都以为我是感动或悲伤,只有我知道,是一种熟悉而又陌生的情愫在觉醒、在蔓延,但我不能说,只能弱弱地向旁人解释,胡椒粉上得太多,真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导览
   第02版:新闻
   第03版:教育
   第04版:艺苑
   第05版:漾泉
   第06版:影视
   第07版:健康
   第08版:广告
那些和玉米播种有关的故事
胃在故乡
阳泉晚报漾泉05胃在故乡 2025-05-09 2 2025年05月0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