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阳泉市“戏曲名家”专场演出在市工人文化宫职工剧场圆满落幕。这不是一次寻常的技艺展演,而是以艺术之名,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一次庄严致敬。作为“中共创建第一城”,阳泉这片曾经见证百团大战烽烟的热土,以戏曲为媒,在丝弦锣鼓的铿锵合奏中,重铸那段血火交织的集体记忆。
红色经典与历史回响的共振
本次演出剧目的选择匠心独运,深具历史厚度与精神维度。五位戏曲名家呈现的选段,构成了一条精心设计的历史回廊。刘卫平演绎的《铸城》选段,再现了阳泉人民在废墟上重建家园的磅礴气概,其唱腔铿锵有力,将建设者的豪迈与历史担当呈现在观众眼前。这部取材于阳泉建市史实,历经三年打磨、十一易其稿,2023年荣获省“五个一工程奖”的现代戏,本身就是红色精神在戏曲舞台上的生动转化。张红红在《金水桥·坐宫绑子》中,以婉转深情的唱腔,刻画出家国大义与人伦温情之间的深刻张力,其情感力量穿越古今,令人动情。
演出巧妙平衡了传统经典与红色新创的配比。《铸城》作为当代力作,其选段与《金水桥》等经典剧目同台竞辉,不仅延展了历史纵深感,更在艺术血脉中注入了新的精神基因。这种编排,使抗战精神超越了特定时空的局限,在民族情感与家国情怀的永恒母题中找到了更广泛的共鸣基础。
技艺之魅与精神之光的统一
艺术家们的精湛演绎,使历史精神从文本符号升华为可感可触的舞台生命。其中,侯润娥在《小宴·吕布戏貂蝉》中的翎子功表演,尤为引人深思。
侯润娥的表演重心,极致地聚焦于翎子功这一晋剧绝技的精湛展示上。翎子的掏、甩、挑、绕、抖、立,绝非单纯的技巧炫耀。每一次精准的控制、刚劲的甩动、灵巧的变化,都是刚健和力量的外化。观众无不为她炉火纯青的技艺所传递出的力量感、控制力与表现张力所折服。精湛的技艺由此超越了具体情节的争议,成为坚韧、专注与追求卓越的技艺精神,以及那勇猛无畏的气概的象征,成为一种可与任何时代奋斗精神产生共鸣的抽象力量。同时,这段经典剧目的呈现,也丰富了晚会艺术表达的维度,展现了阳泉戏曲传承的全面性,凸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晋剧绝技的恒久魅力与强大生命力。
李青枝在豫剧《秦雪梅·吊孝》中的演绎同样动人心魄。其唱腔悲怆低回处如泣如诉,激越高亢处裂帛穿云,将秦雪梅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和对命运的不屈抗争,刻画得入木三分。这种对个体尊严与坚韧意志的深情礼赞,与抗战时期中华儿女面对强敌所展现的宁死不屈、捍卫家国的精神内核,形成了深刻的精神同构。李向英在《虢都遗恨》中对权力与人性的深刻剖析,则从另一个维度警示着历史的教训,其充沛的情感力量引人深思。
艺术升华与时代使命的交融
演出尾声,名家联袂献唱的晋剧戏歌《热土颂歌》《狮脑山》将整场演出推向高潮。那雄浑激越的旋律,已非寻常舞台上的余音,而是穿越时空的号角,在剧场穹顶之下盘旋回荡。狮脑山——这个百团大战彪炳史册的战场坐标,在歌声中被赋予了全新的艺术生命,化作一座巍峨的精神图腾。“看今天红色热土雄风健,狮脑山钢刺长天气凛然”“跟党走阳泉儿女齐登攀,跟党走艰苦创业宏图展,跟党走踔厉奋发齐争先”……歌声一浪高过一浪,凝聚起阳泉儿女继往开来、共谱新篇的磅礴力量。
这次“戏曲名家”专场演出是市文联“文艺名家推介工程”的一部分,与以往静态艺术呈现不同,这次突出动态展现,用经典和重构构建与观众的互动与共鸣。7个剧目匠心独运的编排、5位艺术名家的精彩演绎,将革命豪情、家国大义、刚健之美、女性坚韧、历史智慧、雄壮豪迈有机融合,共同织就出伟大抗战精神的多维图景。中国传统戏剧在这里成了传递红色基因的有效载体,伟大抗战精神在晋剧、豫剧经典剧目的“双创”发展中得以完美传递。
走出剧场,醇厚的声腔还在心头萦绕。演出带给我的不仅是艺术的享受,还有深深的思考:如何继续深挖阳泉红色文化富矿?怎样培养更多本土文艺人才?期待未来有更多像《铸城》这样接地气、聚人气、提士气的精品力作,让阳泉故事在舞台上经久传唱。我相信,当文艺真正扎根生活沃土,定能为这座英雄城市注入不竭的精神动力——因为最好的纪念,就是让历史“活”在当下的艺术创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