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湛蓝如洗,蝉鸣声声入耳。每次踏上这条大坡,心中都难掩激动。一切都那么熟悉、那么亲切,仿佛流淌在血液里的基因,成了此生无法抹去的记忆。
大坡,是一条由巨大的青石与砂岩混合铺就的石坡,右侧一条青石护栏,犹如巨龙般蜿蜒而下。这条倾斜近40度的大坡有七十米长,六七米宽,从阳春楼底一直延伸到坡下的济川桥,老平定人亲切地称之为大坡,学名阳坂坡。
大坡平整宽阔,历经180多个春秋,依然保存完整,成为几代平定人的记忆。1947年,阳春楼毁于战火,大坡却分毫未改,近两个世纪的风雨洗礼,它保持了最初的容颜。大坡左侧的石建房,高低错落、次第有序,与大坡荣辱与共,共同构成一幅萦绕在游子心头的乡愁画卷。
和大坡紧紧毗邻的是复建后的阳春楼。旧阳春楼又名天衢阁,是平定县榆关门外月城门上的谯楼,坐落于平定上城,距今已有五百余年历史,平定人习惯称它为“红楼”。《平定州志》记载:“天衢阁,高若浮图。夕有返照,后遭火毁。”据说每到夕阳西下,落日余晖,晚霞散绮,返照于红楼上,霞光道道,光彩夺目,被称为“红楼晚照”。它与“九曲流杯”“白岸秋霜”“冠山雨过”“平潭秋月”“阳泉春色”“五渡平波”“石瓮生风”合称为平定州八景。阳春楼最初由明朝知州吴贤所建,是他与地方州官、幕僚们观赏风景、吟诗作赋之处,后因战乱几经焚毁,又几经修缮。如今的阳春楼,是2005年复建的,整体建筑有三层,一层为城台,二层是钟鼓楼,三层是观景台。楼体琉璃镶嵌、椽枋彩绘、四角飞檐,一色的汉白玉栏杆,勾勒出古色古香、巧夺天工的气象。
大坡是连接上下城的必经之路,大坡之下为下城,大坡之上进阳春楼为上城。每一个上城人,都数不清在这条坡上走了多少次。那些来自各地的学子,也要穿过城里街,从十字路口左拐,踏过济川桥,攀上大坡,穿过阳春楼,再右拐经操场从东门才能进入平定师范的校园。每逢周日,学生们回家或外出游玩,也要出楼阁、下大坡,走城里街再到汽车站。
屹立于上城西侧的平定师范旧址,曾是一所省立中等师范学校,它激励并教育了几代人。这里醇厚的师风、浓郁的尚学氛围,还有近乎严苛的教育模式,成就了一代代学子,也铸就了他们永不褪色的人生信仰。
上城曾是州衙署和县政府所在地,设有粮仓、工厂、庙宇、书院等,是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核心地带。明清时期,这里还是热闹的集贸交易市场,粮食、布匹、杂货,都在一个叫马号的地方交易。如今随着旧城区改造,在此居住的人越来越少,不免令人唏嘘。
大坡不仅是上下城的通衢,也是汉代名将韩信的练将坡。韩信出身没落贵族家庭,生活困顿。他曾寄人篱下,食不果腹,甚至遭遇胯下之辱。但他勤奋好学,精通兵法,幸得萧何“月下追韩信”,被刘邦登坛拜将,与项羽逐鹿天下。韩信骁勇善战,屡建奇功,被封汉淮阴侯。如今,这里的练将坡、西郊村的试剑峰、新城村的点将台、冠山脚下的洗马堰等,仍留存着历史的痕迹。
大坡向西,沿着“月城”的城墙向前走,是通向西南营的路。站在路边远眺,平定的标志性建筑——天宁寺双塔映入眼帘。双塔东西对峙,间距30多米,又叫雌雄塔,东塔实心为雄塔,西塔空心为雌塔。这里原是寿宁寺旧址,后来寺庙大殿不复存在。天宁寺双塔距今已超千年,曾因出土了五万多颗舍利子、大量文物碑刻而出名。碑文上明确记载了双塔的建造以及舍利子的出处。如今的天宁寺双塔,飞檐斗拱、雕梁画栋、砖刻木制,见证了平定深厚的文化底蕴。
从大坡转向东面斜坡向下,是通往上湾街的路。这条坡全由石头砌筑,二三十米长,四五米宽,因相对窄短,被称为小坡,和大坡遥相呼应。这条小坡是上湾街、下湾街、延家阁的连接纽带,也是人们出行的重要通道。
行走在大坡上,目睹砂石的斑斑驳驳,聆听小草的低语诉说,感受历史的巨变沧桑,我的心为之震颤。不忘先人历史,知晓自己来处,读懂眼前这条大坡,就读懂了平定的历史,读懂了这片享有“文献名邦”美誉的土地上,曾经的辉煌。
不知道大坡还能留存多久,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能记住它的模样。祈愿它能永远坚强地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