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低垂,暖黄的灯光轻柔地铺满客厅。我与上初中的儿子相对而坐,身边摊开的书页,再次让我们开启诗词之旅。在亲子共读的美好时光里,我们一起探寻古诗字里行间蕴藏的奇妙世界。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妈,你说诗人看到的沙漠,真的有这样笔直的炊烟吗?落日怎么能像圆玉一样挂在河面呢?”儿子的眼睛亮亮的,手指轻点着书页上的诗句,迫不及待想解开疑惑。我看着他,笑着解释:“在诗人眼中,孤烟直上是边塞的辽阔与肃穆,落日低垂则是天地相融的苍茫,这两句诗用精准的笔触勾勒边塞的雄浑,就像一幅极简的水墨画,哪怕没到过塞北,也能在心中描绘出那幅大漠长河图。”
儿子若有所思,接着翻到“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念完便说:“我好像能看到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顺着山往上延伸,白云飘着的地方,藏着几户人家,文字就像带我们去爬山看风景!”我点头回应:“对呀,古诗词是最棒的导游,不管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中的江南婉约,还是‘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的北国苍茫;不管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盛夏景色,还是‘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深秋绚烂,都能带我们穿越时空,漫游远方。”儿子听得入神,兴奋地将这些诗句中的画面在脑海中“放映”,还嚷着要把没去过的地方,借诗词文字“走”一遍。
看着他专注的样子,我想起中午时分,院中月季盛放,儿子对我喊:“妈,月季花笑开了”。我回应:“哦,月季花打伞了。”儿子大悟:“原来这就是生活中的文字!我听歌时觉得歌词动人,读诗被‘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震撼,被‘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情谊感动,这些都是古诗在发光!”他俏皮地笑,眼中满是对诗词新发现的欢喜。我被他逗乐:“是呀,文字藏在生活的每个角落。听的歌、读的诗、日常说的话,都有它的身影。就像你闻到月季花香,用生动的词汇描述,我也跟着呼应,这一来一往,文字就将咱们的生活变得有趣。”儿子点头,说以后要当生活里的“文字捕捉小能手”,把那些藏着诗文的瞬间都找出来。
“妈——”儿子的呼唤把我的思绪拉回来,“文字只在诗词里吗?”他忽闪着眼睛问。我摇摇头:“文字就像一条看不见的线,串起所有学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既是历史长河中学子的千年求索,也是品德课中为人处世的准则。它像清泉,渗透到每个学科里,为知识注入人文的温度。”
儿子若有所悟,接着说:“我懂了!学数学时,读题理解要靠文字;学英语时,翻译句子也离不开文字。文字就像学科的‘地基’,稳稳托起所有知识。”我欣慰地笑了:“是呀,文字是学习的底色。不管学什么,有了文字的助力,才能理解得更深、学得更透。它默默改变着我们看世界、学知识的方式。”
当翻到“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时,儿子轻声诵读,继而陷入沉思:“刘禹锡被贬还能这么豁达,把诗情寄往云霄,诗文中是不是装着古人的灵魂?还有王安石‘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睿智;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担当,都通过文字抵达我们心里。”
我郑重地回答:“没错,古诗是文化传承的桥梁。古人把他们的情怀、思想、经历融进文字,咱们诵读这些篇章,就像与他们对话,接过这份珍贵的传承。读《史记》能感受史家风骨,读《兰亭集序》能触摸古人对生命的感慨。诗词带着我们穿越时光,让这些珍贵的文字得以永续流传。”儿子凝视书页,目光庄重,似在和千年前的灵魂默默交谈。
儿子端起茶杯轻啜,回味着说:“书香混茶香,有诗文味——历史的厚重,生活的清浅。品茗时这些说不出的感觉,如果编成文字,就是新的篇章。”我回应:“文字不只在书里,也在生活雅趣中。翰墨书写文字,茶香浸润思绪,皆是心灵的养分,让诗文更有韵味。”儿子说要记下这些瞬间,写成自己的文字。望着他,我知道古诗已在他心里种下热爱的种子。
亲子共读,在诗词山河中漫游、沉醉,于日常里捕捉、感悟,在传承中触摸、品味。古诗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情感纽带、认知窗口、成长之光。让诗词滋养心灵,在亲子相伴的时光里沉淀,酿成成长的甜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