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增大,人体新陈代谢随之调整,易出现免疫力下降、秋燥不适、胃肠功能紊乱等健康问题。合理补充营养、科学调理膳食是秋季养生的核心,既能缓解季节变化带来的身体不适,又能为寒冬储备能量。阳煤集团总医院营养科主任闫旭鹏结合营养学原理和秋季气候特点,为大家详细介绍科学的营养补充方案。
润燥补水
破解秋燥困扰
秋燥是秋季最典型的气候特征,易导致口干舌燥、咽喉干痛、皮肤脱皮脱屑等症状,因此补水和滋阴润燥是首要任务。日常饮水应遵循“少量多次”原则,每天饮水量保持在1500-2000毫升,可选择温水、淡茶水或蜂蜜水,避免饮用过多含糖饮料和酒。
闫旭鹏建议饮食上优先选择润肺生津的食材,中医认为“白色入肺”,银耳、百合、梨、莲子等白色食物皆是润燥佳品。可以适当食用银耳百合羹,将泡发的银耳与百合、莲子同煮,加少许冰糖调味。梨生食清热、蒸食润肺,蒸梨时可加入川贝母效果更佳。此外,白萝卜、冬瓜、蜂蜜等也能缓解秋燥,搭配瘦肉炖煮成汤,既能补水又能补充营养。
增强免疫
筑牢健康防线
秋季气温波动大,人体免疫力易下降,优质蛋白质是免疫系统的“基石”。成年人每天应保证蛋白质的摄入,闫旭鹏建议优先选择易消化的优质蛋白。
动物性蛋白可选择瘦肉、鱼类、鸡蛋和奶制品。秋季是鱼类丰收季,深海鱼如三文鱼、鳕鱼等富含的Omega-3脂肪酸能抗炎症增强免疫力。每天吃1个鸡蛋即可,水煮蛋或鸡蛋羹更易消化吸收。植物蛋白可选择豆腐、豆浆、鹰嘴豆等豆制品,搭配谷物食用能提高蛋白质利用率。同时,每天应该摄入足量蔬菜和水果,补充维生素C,如西蓝花、猕猴桃、橙子等,助力增强免疫力。
调整结构
遵循养生原则
秋季饮食需顺应节气特点,遵循“少辛增酸”原则。减少辣椒、花椒、生姜等辛辣食物的摄入,避免加重秋燥。可以适当食用酸味食物,如山楂、葡萄、柚子、猕猴桃等,中医认为既能收敛肺气,又富含维生素C,且开胃助消化。
主食方面应做到粗细搭配,避免过度食用精细米面。闫旭鹏建议可以将玉米、燕麦、小米、红薯等粗杂粮纳入日常饮食,这类食物富含膳食纤维,能促进肠道蠕动,预防秋季便秘,如早餐喝小米粥,晚餐用红薯代替部分米饭。此外,应多采用蒸、煮、炖等烹饪方式,降低胃肠负担。
理性“贴膘”
避免营养过剩
民间素有“贴秋膘”习俗,但需讲究科学。闫旭鹏提醒,秋季进补应循序渐进,避免突然大量食用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以免引发消化不良或肥胖。
“贴秋膘”可选择鸡肉、鸭肉、牛肉等性味温润食材,采用炖煮、清蒸等方式烹饪。同时注意荤素搭配,每顿正餐保证蔬菜占一半、蛋白质占1/4、主食占1/4的比例(即“211”餐盘原则)。秋季坚果丰收,每天可吃20克左右核桃、杏仁等补充健康脂肪和微量元素,但需控制量避免热量超标。
秋季营养补充的核心是“润燥、均衡、适度”,结合个人体质调整饮食结构,搭配规律作息和适度运动,才能让身体安然适应季节变化,为寒冬健康打下坚实基础。若出现身体不适,应及时就医,在专业指导下科学调理。(翟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