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平定县冠山镇城里村南营街,便能望见两座砖塔东西相依、傲然挺立。历经岁月的沧桑洗礼,塔身依旧挺拔如初。这两座塔间距仅30余米,为八角形楼阁式砖塔,它们便是始建于北宋初期的天宁寺双塔,也是我国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天宁寺虽已不复存在,但双塔依旧巍然屹立,不仅成为研究北方地区北宋砖塔建筑风格的重要实物例证,还吸引着众多文物爱好者和游客前来探寻其背后的故事。
天宁寺双塔的历史可追溯到北宋时期。西塔始建于北宋至道元年(公元995年)二月,由平定军知军事谭延德主持建造。东塔则建于北宋熙宁年间(公元1068至1077年)。北宋中期,建造双塔之风盛行,东塔便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天宁寺双塔为国内较为罕见的“雌雄双塔”,西塔为空心,内有阶梯可登临;东塔为实心,不可登临。这“空心”与“实心”的区别,大有讲究。西塔二层到顶层直通,每层有塔门,塔腹设佛龛,因此西塔被赋予母性隐义。东塔除一层周边4个券洞外,不可攀入,朝拜者需心怀敬意,露天仰望其巍峨庄重之姿。
若是游客仔细观察双塔上的仿木构砖雕斗栱,不难发现,东塔为单砖结构、西塔为双砖结构。这恰恰契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单数为阳,双数为阴”的观念,而“阴阳”又与“雌雄”对应。这一巧思既体现了古人的哲学智慧,又展现了精妙的建筑技艺。
结构独特、建筑营造别具一格的双塔,有着明确的年代记载,这使其对于我们研究北宋平定及北方地区的佛教文化、古塔建筑工艺结构等,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双塔外形形制相同,平面呈八角形,边长3.3米,高约20余米。塔身四面辟门,相邻四面辟窗,门内雕有1尊石佛。塔身共四层,每层均设重檐塔檐,檐下斗栱为五铺作双抄。
天宁寺双塔还隐藏着关于舍利子的“秘密”。北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谭延德接到宋太宗的圣旨,奉命在平定县周边寻觅佛骨舍利。谭将军抵达平定县西丹回村的焦山(即如今的平定县西回村)后,命令军士“披沙掬土,临波澄汰”,在这片历史悠久的僧人墓地收集了大量舍利子,并送至官府。次年,这些舍利子被迎送到天宁寺的前身——寿宁寺进行供养,同时在寺门外西南角修建了舍利塔,将数万枚舍利供葬于塔下。
2005年,我市文物部门在对双塔进行修复工程期间,考古人员于西塔塔基处意外发现了一座面积仅为1.3平方米的宋代地宫,从中出土了大量的佛舍利子。此外,天宁寺双塔出土的瓷器,为平定窑的历史和陶瓷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
历经千年风雨,天宁寺双塔依然能够保持如此完整的形态,离不开历代的修缮与保护。2005年修复前,双塔损毁较重,西塔已大半坍塌,东塔出现倾斜,顶部砖瓦偶有跌落,对行人造成安全威胁。修复后,双塔重现了昔日的雄姿。文物保护工作者为双塔的存续付出了不懈的努力,正是这种守护,才让这对千年古塔得以跨越时空,向我们诉说过去的辉煌与沧桑,成为平定县乃至全国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也让后人有机会亲身感受宋代建筑艺术的魅力。
如今,当游客漫步于双塔之下,不仅能感受到北宋建筑的恢弘气势,更能从那些斑驳的砖石中,感知一代代守护者对文化遗产的珍视与传承。双塔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精神纽带。吴琦/文 张泽慧/图
记者手记
秋日的阴雨天里,我们驾车前往平定县冠山镇城里村。沿着一条小路前行,我们来到了天宁寺双塔前。在双塔附近,我并未发现有专门用于停放车辆的场地,不过路边有空余位置可供临时停车。
下车后,天空飘起淅淅沥沥的雨水,为天宁寺双塔增添了一份神秘的气息。走近双塔,能够看到塔身周边环绕着保护栅栏和花圃,尤其这些花圃起到了美化环境和防护的双层作用。抬头仰望,天宁寺双塔在灰蒙蒙的天色下更显古朴庄重,雨水顺着塔檐滴落,在地面溅起细小的水花,与塔身上的历史痕迹相互映衬,让人不禁感叹时光的流转与文物的坚韧。
在西塔和东塔的旁边,分别设有一块展板,上面记载着天宁寺双塔的历史、出土文物,以及文人墨客留下的诗作等内容,以供游客和市民深入了解双塔。驻足展板前,细读那些文字,仿佛穿越千年时光,触摸到了双塔曾经的辉煌与沧桑。从始建时的规模形制,到历代的修缮变迁,从塔基下出土的珍贵文物所承载的文化印记,到诗人们留下的千古名句,每一段描述都如同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天宁寺双塔在历史长河中的独特地位和深厚文化底蕴。
文物宛如饱经沧桑的老者,为后世留存下考究历史与文化的证据。天宁寺双塔不仅是平定县悠久历史的见证者,更是当地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它们历经千年风雨洗礼,依然屹立不倒,用斑驳的砖石诉说着过往的故事。每一道裂痕、每一处风化,都是时光在它们身上留下的独特印记,这些印记不仅没有削弱它们的魅力,反而让它们更具历史的厚重感和文化的穿透力。
如今,双塔周围虽没有了昔日寺庙的喧嚣,却多了一份宁静与肃穆,吸引着无数人前来探寻历史的足迹,感受那份跨越千年的文化沉淀。当地政府和文物保护部门也一直致力于对双塔的修缮与保护,让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能够继续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