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抔泥土藏惊喜,满筐红薯载收获。”9月25日下午,杨家庄学校四年级与七年级的43名学生走进杨家庄乡北杨家庄村红薯种植基地,在轰鸣的机械与金黄的田垄间,开启了一场以“以体强基 以劳育心 松品养气”为核心的劳动实践研学活动,让爱劳动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落地生根。
“大家注意看,红薯收获机会顺着垄沟将泥土翻起,红薯会带着土块‘跳’出来,咱们要先轻拍泥土,再小心捡拾。”基地农技员站在红薯收获机旁,结合机械作业流程讲解红薯采收知识——从红薯收获机的工作原理、行距调整,到不同品种红薯的外观辨别。孩子们围在田埂边,盯着运转的机械与翻出的红薯,不时发出“原来机器能这么快挖红薯”的惊叹。老师则在一旁补充安全要点:“捡拾时要与红薯收获机保持3米距离,遇到埋得深的红薯,可用小铲子轻轻挖,别弄伤薯块。”
随着柴油发动机的轰鸣声响起,一个个裹着褐色外衣的红薯接连“现身”,像撒在田间的“胖元宝”。早已分组待命的孩子们立刻行动起来:四年级的学生蹲在垄沟旁,双手捧着带土的红薯轻轻拍打,泥土簌簌落下后,将完整的红薯放进随身的筐内;七年级的学生则主动承担“分拣”任务,把个头小的红薯归为一类,饱满的红薯放进大筐,还不忘提醒低年级同学“小心红薯上的硬土块,别划伤手”。
田垄间满是学生们忙碌的身影:有的孩子为了捡到埋在土块下的红薯,干脆跪在田埂上扒开泥土;有的小组比赛“谁捡的红薯又大又完整”,却在发现对方筐里的“小个头”后,主动分享捡拾技巧;遇到卡在泥土里的红薯,孩子们还会互相帮忙,一人扶着红薯藤蔓,一人轻挖周边泥土,协作间满是欢声笑语……汗水浸湿了校服衣角,泥土弄脏了小手,但当看到筐里渐渐堆起的红薯,孩子们的脸上都漾着满足的笑容。这既是体力的锻炼,更是协作能力的提升,生动诠释了“以体强基”的育人内涵。
“原来机器挖完还要人工捡,看着简单,蹲久了腿都酸,农民伯伯真不容易!”七年级学生张苏鸿揉着膝盖说。活动尾声,师生们围坐在一起,看着满筐的红薯分享感悟。四年级学生杨诗雯拿起一个带着泥土的红薯说:“刚开始我总急着捡,把小薯块碰坏了,后来学会了慢慢来、轻拿轻放,才明白不管是劳动还是学习,都得有耐心。”这种在实践中培养的专注力与同理心,正是“以劳育心 松品养气”理念的最好传承。
此次红薯采收劳动实践研学活动,将现代化农耕场景变为鲜活课堂,让孩子们在体验机械作业与人工协作的过程中,既了解了农耕技术,更领悟了劳动真谛。杨家庄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以特色劳动实践课程为载体,让“以体强基 以劳育心 松品养气”的育人理念融入学生成长点滴,让孩子们在自然与劳动中收获真知、涵养心性。张月娇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