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专栏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导航
~~~
 ·风 筝
~~~
~~~
2021年05月13日 星期四 出版 新闻网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旧电子版 | 旧版原稿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那时冬夏

  过去最怕过夏天和冬天了。那段日子,至今回想起来仍记忆犹新。

  那时夏天闷热难受,没有风扇、空调,只能靠大蒲扇、鸡毛扇、折叠扇,甚至硬袼褙纸来扇风。夏天蚊蝇多,白天防蝇、晚上防蚊,不钻蚊帐甭想睡好觉。本来天就热,再有一层纱帐挡风,更是又闷又热,只好用扇子边扇边睡,常常是睡着了又被热出的一身汗弄醒。午休直接放下蚊帐即可,晚上就不行了,事先要用扇子把藏在蚊帐里的蚊子驱赶出去,待隐忧排除后再把蚊帐的下端和开口掖好,才可安然入睡。人倒是安宁了,蚊子可不干了,整个晚上围着蚊帐嗡嗡。第二天早上起床,经常会在蚊帐上发现几只蚊子。不知它们什么时候、从哪里找到突破口进来的。一只只肚大腰圆,用手一拍都是血。这些可恶的“吸血鬼”,趁人们熟睡浑然不觉,一个个吃饱喝足。夏天蚊子叮咬是寻常事,被叮咬处红肿发痒,皮肤好的持续几天可能就没事了,皮肤不好的容易发生感染,甚至生出其他病来。

  秋风阵阵,蚊蝇的喧闹声渐渐过去,接下来又要与寒冷抗争。那时候感觉冬天特别冷,几场寒风过,封了地、封了河,人们的脚步也迟缓笨重起来。棉帽、毛围脖、棉袄、棉裤、棉手套、棉袜、棉鞋,从头到脚把身体包裹得严严实实。当时来说,这些御寒装备够全够强,可也抵御不住严寒的侵袭。一早一晚在室外时,还得再加上一件厚厚的大棉衣,为此,每逢冬天,人人臃肿不堪。反正那时也不讲究什么线条美,不受冻才是不二之选。当时,我家过冬取暖用炉子,炉子为砖、土坯混搭而成,俗称“盘炉子”。“盘炉子”这活自己干不了,得请专业师傅来做。炉子好用不好用关键在炉膛,炉膛空间要做得大一些,由大往上按比例逐渐收小,以起到上拔火苗的作用。起初炉膛用麦秸泥糊,但不经用,用不了多久就得拆了重做。后来有了耐火土,托人要一些回来糊炉膛,其耐久性大大提高。白天用炉子做饭、烧水,感觉房间还不太冷;晚上封炉后降温很快,一黑夜就把房间里大缸中的储水冻结了一层老厚的冰。那时候还没有电热毯,睡觉前要先用暖水袋、暖壶暖被窝(或用输液瓶灌热水代替),要不被窝里冰凉,冻得伸不开腿。暖好被窝后也不拿出来,搂在胸前或蹬在脚下。温度太高怕烫伤的话,就用布或毛巾包裹起来。被子也厚实,除靠身被之外还得加盖一床压风被。数九寒天,脑袋上最好戴上一顶帽子,要不头皮冻得生疼。

  冬天,坐在教室里上课也是一件苦差事。在东关小学读书的时候,两摞砖支起一块水泥板就是课桌。水泥板冬天冰冷,不敢在上面趴太久,加上房间又冷,写一会儿作业就得赶紧搓搓手、跺跺脚。后来到了西关小学,课桌虽然是木质的,比水泥板好一些,但其他方面大同小异。乃至于到了南关上初中、高中也是这样。那时候,教室前面墙角有一个砖炉,房间透风,后面的人根本感觉不到热气,冻手冻脚是常态,还容易被冻伤。轻者会呈现出大小不一的硬疙瘩,冷的时候红肿疼痛尚能忍受,转暖时冻伤处奇痒钻心,非用手挠挠才得以暂时缓解。脚痒的时候,“隔靴搔痒”不顶事,只好用双脚交替蹬。于是经常是老师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在下面挠手蹬脚,不分心才怪。冻伤处轻轻地挠挠、蹬蹬还可以,万不能挠伤皮肤,否则会溃烂流脓血成疮,正因此,有的同学整个冬天手背手指都烂乎乎的。那时候,治疗冻伤无外乎就是煮辣椒、花椒水泡脚,或抹冻疮膏,这个方法倒是管用,但管不长久,因为第二天在课堂上又冻伤了,以至于冻伤时好时坏,直到春天河水解冻后才慢慢好起来。

  从小学到高中,我们那一代没有享受到风扇、空调带来的清凉和温暖,因为这些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才有。作为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更加深感当今幸福来之不易。

  ◆崔建民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导览
   第02版:新闻·广告
   第03版:面孔
   第04版:社区
   第05版:文娱
   第06版:专栏
   第07版:健康
   第08版:广告
那时冬夏
风 筝
秘境布拖
阳泉晚报专栏06那时冬夏 2021-05-13 2 2021年05月13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