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境布拖,中国西南部大凉山腹心一块神奇美丽的土地,山与白云相连,坝与绿水相依,人与自然和谐相融。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彝族同胞,在这片多情的土地上繁衍生息。
从西昌出发,驱车沿S307省道向大凉山进发,经过近四个小时的颠簸,终于到达目的地。布拖县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东部的大凉山腹地,一直十分闭塞。现在的布拖新县城只有几十年的历史,贯穿这座娇小县城的是一条长五公里左右的大街,中心地带的街道两边,楼房店铺林立,也开始有了些现代商业气息。沿街能感受到浓厚的民族特色,精美的彝族服饰、巧夺天工的漆器制品和彝族特色的手工制品在这里随处可见,就连那古老的打磨银制品也能在街头看到。更有许多身着察尔瓦和披毡的彝族同胞或沿街席地而坐,叫卖着山上采摘的特产,或挑选自己中意的商品。还有不时走过的彝族大妈,身背大捆自产的物品穿梭在街市,让你真切地感受到彝区同胞的生活热度。
到布拖的当天,正逢赶场日。在集市里,各种各样的声音此起彼伏,有贩牲畜的,有出售家禽的,有卖自产物品的,有兜售民间工艺品的,有摆地摊的,有做游戏的,有做小吃的,有卖百货的,还有古法占卜的和医病卖药的,林林总总,浓缩了彝家风情、人生百态。这里并不仅仅只有商品交换,到处充满着亲情和乡情,它是一个情感交流的场所和平台,乡邻乡亲就像走亲戚一般,似乎并不急于交易,而是你一群我一伙,或躺或坐或蹲地聚在一起,聊着天,谈着心,装在塑料瓶中的米酒在大家手中传来传去,人们像野餐般享受着阳光下的“转转酒”——与其说是赶集,倒更像是社交聚会,其乐融融。
在布拖,最让我眼花缭乱的是彝族同胞的多彩服饰,特别是在集市上,男女老少大都会盛装出行,因此这里更像是一个彝族服饰的天然秀场。小城里不仅语言、文化、社会生活各方面保留着本民族的历史文化特点,就连色彩斑斓,款式千变万化的民族服饰也如壮丽的织锦,将生活装扮得五彩缤纷。特别是姑娘们的民族服饰,色彩丰富,款式多样,还有大量的银制品和刺绣装饰,制作工艺非常精美,堪称一绝。
单单是女装,就因为年龄段的不同而各有精彩。小女孩的衣服大多由红、蓝、绿、白几种颜色的布料缝制而成,红绿交织,蓝白相衬,非常艳丽,帽子上绣有花草、树叶、龙凤图案,镶嵌着闪亮的银饰,十分招人喜爱。如花朵一般的彝族少女通常头戴银鼓帽,身穿蓝领褂,腰系花围裙,下着绿彩裤,背挂圆裹背,全套装饰花团锦簇,恰似开屏的孔雀。年长的女性色彩显得“吝啬”了一些,黑色和深蓝居多,而且她们喜欢戴一种深蓝色的“老干部帽”,给人“低调”之感。彝族女子无论老少都穿百褶裙,上衣的直线造型与百褶裙细密的褶皱形成对比,就好像蝴蝶翩飞。据说布拖女人的百褶裙是大凉山一带褶皱最多、颜色最深、质地最厚重的。为了缝制裙子下摆那些极其繁复的褶皱,当地妇女不得不把裙子套在倒扣的竹筐上,慢慢来缝。不过看到身着长裙在街上走动的女人,你就会了解那些手工绝不是浪费:随着移动的步伐,裙子的下摆就像喇叭花一样反复“绽放“。
而男人的服饰,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头上的“英雄结”。年轻人的“英雄结”又细又长,直竖于左前方,以示生机勃勃;老年人的“英雄结”偏短,昂立于左前方,以示老成持重,从头饰形状来看,很像一只翱翔于天空的大雄鹰。由于气候高寒且昼夜温差大,状如披毡的察尔瓦是彝族男女老少的常见服饰。察尔瓦用处真不小,寒冷天外罩一件温暖无比,睡觉时还可以当被盖和垫褥,既保暖又防潮。身着一件察尔瓦,挥动起手臂,舞动的衣装就像展翅的雄鹰,为尚武的彝族男子平添了许多英豪之气。
◆白 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