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能工巧匠鲁班因看到鹞鹰在空中飞翔,就“削竹为鹞,成而飞之”,这是最早的风筝雏形。东汉发明造纸术后,就改用纸来糊制,称作“纸鸢”。后至五代,李邺进行改进,在纸鸢头上,加装竹笛,微风吹动,嗡嗡作响,有如筝声。至此,终得名。千百年来,这绵绵一线,牵住了多少人的情怀。
我打小没放过风筝,可这丝毫不影响我对风筝的喜爱。喜欢风筝,喜欢它的多姿多彩,迎风而舞;喜欢风筝,喜欢它的善假于物,迎风而上;喜欢风筝,喜欢它的亲情融融,父与子、爷与孙,亲情漫漫,欢乐满满。
阳春三月,春和景明,时时风力和畅,正是放风筝的最佳时节。
郊外,天高地迥,阳光融融,微风拂过,吹面不寒,野地里撒满了放风筝的人。广场上,地势平坦,微风缕缕,倍感舒适,稍宽敞的地方总被放风筝的人占据。有七八岁的孩童,也有六七十岁的老者,更有三四十岁的壮年,不分长幼,老少咸宜。
飞舞的风筝,大小不同,形状各异,色彩斑斓。有动物形状的,诸如燕子、蜈蚣、老鹰,在空中辗转腾挪,活灵活现;有卡通人物造型的,多是近年来流行的动画片人物,光头强、大头儿子,也有熊大熊二、灰太狼,在空中随风招摇,煞是可爱;有尺寸较小,绳子也短,能飞几十米,适合孩童嬉戏的,也有尺寸巨大,绳子粗长,能飞百米高空,适合青壮年娱乐的。
我喜欢看风筝。喜欢看人们那轻盈稳健的脚步,喜欢看他们那精巧灵活的双手,轻轻抖一抖,风筝飘一飘。喜欢看孩童们望着高高飞起的风筝,目不转睛,不停拍手,口中发出专属于他们的赞叹词,声声入耳,沁入心田。孩子们专注、好奇的天性展露无遗。喜欢看青年男女们一起放风筝,他们放的风筝往往是场子里面最大、最美的,也是线最长、飞得最高的,更喜欢看他们将爱的誓言,书于风筝上,一任爱的誓言在空中翱翔,画面温馨而浪漫。
记忆最深的则是我的父亲带着我的儿子放风筝。从儿子刚会走,父亲便为他买来了小风筝,一个漂亮的“美羊羊”风筝。绳子也短,只有20米,但这丝毫不影响孩子的快乐。父亲很会逗孩子,也更有耐心,不知是天性使然,还是岁月洗礼,父亲总是那么随和又热烈地陪伴着孩子。孩子个子小,双手将小风筝举过头顶,父亲弓着腰、弯着腿,倒退着往后走。到一定距离后,一声令下,孩子松开双手,小风筝迎风飞起,快速攀升,父亲手中的绳子松松紧紧,风筝也升升降降,直至最高。父亲将绳端交给孩子,孩子兴奋地举着滑轮满场飞奔。有时,也因不得要领,不晓得适度松松绳子,小风筝就会急速地栽到地上。本以为孩子会伤心难过,不曾料到他却拍手叫好,说很喜欢刚才的一幕,有种飞机俯冲的感觉。天知道,孩子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
而后,又是不断地重复,孩子与父亲配合着,让风筝再飞起,再看着风筝突然下落,孩子照例惊叹不已。如此反复,孩子的快乐如此简单,父亲的耐心着实少见,总能让孩子于轻松玩乐中掌握技能。
随着孩子年龄增长,风筝越来越大,造型变得愈加凶悍,线自然也越来越长。近两年,孩子最喜欢放“老鹰”风筝,一双乌色翅膀嚣张地张着,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和那个尖尖又弯弯的嘴巴,纵然飞在百米高空,也依稀可见。假如广场边一如过去般,还有孵化不久的小鸡仔,它们定会为这个庞然大物而惶惶不已。
“老鹰”风筝不是买来的,而是父亲与孩子拾来的,准确点说是年迈的父亲,为了满足孙子的要求,爬到直挺挺的大树上取下来的。为此,我还批评了孩子,更生了父亲的气,认为他不顾安全,全不想他这么做只是为了让孙子开心一乐!
小小的风筝,有太多的故事,又凝聚了多少的深情。而这份浓浓的深情,也会像风筝一样,一代一代绵延不断。
◆韩建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