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漾泉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导航
~~~
~~~□李娟银
~~~□王源泉
2022年12月13日 星期二 出版 新闻网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旧电子版 | 旧版原稿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饭盒的记忆
□李娟银

  行走在街上,漫无目的。前面走着一个约莫五十岁的人,他的手里拎着一个饭盒,瞬间勾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

  20世纪80年代初,我还是一个懵懂顽童,正上小学。家里六口人,父亲一年到头奔波在外,一个月挣着30多元的工资养活着一家老小,常年回不了家。母亲拉扯着我们姐弟四个,做饭、洗衣、磨面、挑水、缝缝补补洗洗涮涮,日子过得非常拮据。到了80年代中期,姐姐哥哥相继初中毕业,就去了生产队参加劳动,稍解燃眉之急。

  那时候,人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一天两担饭,晚上加班干”。“担饭”就是为了不耽误生产,多干活。人们一大早不吃饭就锄地间苗施粪打坷垃,尤其是挽谷,必须趁早上太阳没有出来以前抓紧干,否则太阳升起来温度高了,人们在地里连挽谷带挽草本就辛苦,加上天气炎热,不一会儿就汗如雨下头昏脑涨吃不消了,所以早上五点多队长就在场垴上吆喝大家该下地了。到了吃早饭的时候,就会派一个人专门回去担饭。大人们都是把饭做好了,盛到饭盒里,早早候到街门口,等担饭人一声“担饭喽”,就急急忙忙地把饭搁到担饭人挑着的箩筐里,还得放平挤住,生怕洒了倒了,那自家人就得挨饿了。到了地里,人们坐在田间地头连说带笑一起吃饭,你吃一嘴他的饭,他就一勺你的菜,司空见惯谁也没有忌讳。大家都是一样的饭,那时候早上都是以撒为主,黄澄澄的玉茭面洒在熬了小米的粥里,用长把勺使劲搅拌以免有生面疙瘩,加上碱面,大约搅拌二十分钟就成了。就的菜却不一样了,有的是酸菜芥根丝丝,有的是咸黑豆,有的干脆就咸菜,顶好的要数土豆丝,一大匙老黑酱外加一点葱花炒起来多加水,炒好后冒着油花的香汤淋在撒上看着就香。大伙儿吃完后休息一小会儿继续干活。中午也是一样,还由那个人负责回去担饭,其他人则在田地里抢时间赶活儿。

  那时候的饭盒,是铝制的,形状说圆不圆说方不方,一边凸出来一边凹回去,五六寸高,这是饭盒的主体,用来盛饭。还有一个夹层放菜放干粮,和饭盒主体形状差不多却短了一些的是盖子,上面一根铁丝弯成梁钩住两端,用作手提部分。那时候人家的饭盒大小形状都一样,只不过有新旧和干净邋遢之分,担饭人哪能记得哪个是谁家的,因此会有弄混的情况。为了避免弄混,人们就在自己饭盒盖子上写上名字,或用油漆写或用铁丝刻画,或者做个记号。不过写上名字的饭盒,姐姐不用了弟弟还要用,父亲用罢了孩子接着用,因此几代人下来,饭盒上有着五花八门的记号。担饭人弄不清楚,只有吃饭的人清楚不要拿错就是了。在那个年代,那种饭盒是一个时代的记忆,很多人家有,甚至不止一个,它伴随着我们走过了许多难忘的岁月。

  其实那时候的铝制饭盒已经是个稀罕物件了,轻便结实耐磨,即使时间长了摔得裂裂瓣瓣,也不影响盛饭。有一回我老公说起他小时候给父亲送饭的事,让我唏嘘不已。

  20世纪70年代末,他也不过七八岁,可每天除了上学,还有一个任务就是给在煤矿挖煤的父亲送饭。每天上学以前,他会等在门口,等着母亲把做好的饭盛在砂锅里,盖上一个不太合适的盖子,用绳子捆好,和比他小两岁的妹妹一起去送饭,然后再去上学。那时候送饭的家伙什儿就是砂锅,农村人叫“薄小锅”,也有叫“四号锅”的,别说保温了,根本不经摔。因为吃油水少,挖煤又是力气活儿,因此每次都要放满满一大砂锅饭,外加点干粮。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因为路远拿不了,就绑了绳子和妹妹抬着去。有一次,他俩走到半路脚下一滑,没有站稳摔了个趔趄,一锅饭都打翻在地上,杂面窝头也翻滚到远处,成了两个泥团团。两个人很害怕,不知道暴躁的父亲要怎样责罚他们,一天心惊胆战压根没有听进去老师讲课。放学后也不敢回家,躲在猪圈里整整一晚,直到饿得头昏眼花了才悄悄溜回去想找点吃的,最后也没有逃脱一顿责打。

  我上的初中是乡镇中学,学生来自十几个村子。有的学生家里距离学校有十几里路,中午不能回家必须带饭,这时候家人用过的饭盒又派上了用场。

  早上八点上课,学生们最迟七点就得从家里出发步行去学校,甚至有更远的或者遇上刮风下雪路况不好的,六点多就出发了。大人们起得更早,做完早饭,再做要拿的午饭,有的家里两三个孩子要拿饭,那就准备得更多起得更早,稠的稀的米饭干粮咸菜应有尽有。大人们总是精打细算,粗粮细作,一早上烟熏火燎烧柴点火,当厨房上空的炊烟不再浓烈不再旺盛的时候,孩子们大多已经提着饭盒行走在求学的路上了。这种饭盒是铝制品,散热快,因此早上装到里面的饭到中午放学,六七个小时早就凉透了。夏天还好说,到了数九寒冬,冻成冰碴子也不是没有可能。

  学校那会儿有一个大的锅炉房,除了烧水,还有两个水泥抹的池子,里面放着烧好的热水,学生们就把饭盒放到池子里,利用热水保温,不至于中午吃凉饭。可是锅炉房的工人难免疏忽大意或者遇上不负责的,要么水没有烧热,一上午的时间饭还是凉的;要么池子里水放得太多,饭盒漂了起来,中午孩子们一窝蜂似的涌向锅炉房的时候,只见饭盒七倒八歪正在池子里游泳,里面的饭热是热了,可池子里的脏水也灌进了饭盒里,不能吃了……那时候有的学生家庭条件好,已经用上了保温饭盒。我记得我们全班就有一个,筒状的鹅黄色的盒体,上面一截不知道是什么金属锃明瓦亮,盒盖子是拧的,严丝合缝,饭盒倒了也不会流出来。听说这饭盒就是放一上午,中午饭依然是热的,我们全班同学都惊叹不已,却只有艳羡的份儿。

  1989年秋天,我考上了师范学校要住校,父亲母亲极度兴奋,一向节俭的他们没有让我用哥哥姐姐们的旧饭盒,而是特地去买了一个新的搪瓷快餐杯。那天我左看右看怎么也看不够,抱着新饭盒跑出来跑进去爱不释手,那是我第一次用新饭盒,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

  在学校里,同学们的饭盒多是快餐杯,样式多种多样,颜色也是令人眼花缭乱。有的是长方体的形状,旁边加了一根把儿,不会烫手。材质有铝的有不锈钢的,明晃晃的看起来很高档。当然那时候我们饭盒里的食物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馒头花卷面条以及各类菜品,相较于我们的父辈,我很知足,美好的生活向我招手,我暗自庆幸自己赶上了好时候。

  如今,饭盒的种类更多了,有保温饭盒、微波炉饭盒、耐热饭盒、各类便当盒等。平淡的日子里,饭盒盛满了中国式的人生。人终其一生都是向着明天出发的,我们应该认清明天的方向,不忘昨天的来路,这是中国人不变的信仰,这是中国人朴素的力量!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导览
   第02版:新闻·广告
   第03版:保险·休闲
   第04版:教育
   第05版:视野
   第06版:漾泉
   第07版:文娱
   第08版:广告
书画作品
饭盒的记忆
那座炉灰顶的房子
阳泉晚报漾泉06饭盒的记忆 2022-12-13 2 2022年12月13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