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的师幼互动能促进幼儿有效、全面发展,同时也是教师教育观念、教育能力、教育智慧的综合体现。教师在组织活动中,对幼儿的观察要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将活动内容和幼儿真实生活进行整合,对幼儿的实际需求和疑惑巧提“问题”,引导幼儿积极主动运用已有经验去思考、尝试解决新问题,同时教师提供有效的反馈和支持,促进幼儿高度参与和深度思考,批判性地学习新知识,发展其高阶思维。可见,“问题”是师幼高质量互动、幼儿深度学习的关键因素。
源于幼儿兴趣和水平的真问题
在自主游戏中,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水平自主选择活动材料、伙伴以及活动方式,然后在游戏中进行试错、重复……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问题,是源于幼儿兴趣和水平的真问题,处于幼儿最近发展区,符合他们内在的发展需求。具有观察敏感性的教师会及时发现幼儿这些有意义的学习,捕捉“问题”,采用小组或集体的形式组织幼儿讨论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并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拓展提升幼儿日常生活和游戏中的经验。
在户外进行“障碍挑战”游戏时,小伙伴们商量着用什么材料、如何组合,会更有挑战性而且还稳当,他们每搭建一段,都要去摇一摇、推一推、踩一踩,检测是否会倒塌、是否安全。发现不牢固的地方,孩子们会及时提出来,并尝试用不同的方式或材料去调整。老师对于孩子们当下的探究行为,进行认真分析和总结,衔接幼儿的已有经验生成探究“稳定”的相关活动:生活中具有稳定性的物体、运用适宜的材料使物体平稳、感知不同物体重心的位置、如何避免摔倒……引导幼儿尝试去寻找规律性的答案,并在今后的新情境下迁移运用所习得的知识经验解决新的问题。
归于幼儿探究操作后解决的真问题
教师作为旁观者,要善于捕捉幼儿偶发性探索,甄别有价值的“问题”,提供复杂的问题情境和有准备的游戏环境,激发幼儿主动参与游戏,利用新旧知识解决游戏中的难题,提升幼儿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为幼儿创设“解决问题”的空间,为幼儿深度学习提供保障。
在一次建构游戏中,中班孩子们在搭建立交桥。经过一番“施工”后,立交桥落成了。孩子们高兴地“开着”小汽车在立交桥上穿梭。当从上一层运行到下面一层时出“问题”了,两层桥之间的高度无法使车辆通过,孩子顺手将上面一层桥板掀开,让汽车通过,继续前行。教师及时捕捉“问题”,播放一段汽车在立交桥行驶的视频,引发幼儿的认知冲突,使幼儿发现问题,促进其思考:如何使车辆正常通过?
单一的“架空”技能对于中班的幼儿来说,难度不大,但是架空连接、组合技能有一定的难度,保证每一座桥都能够独立、顺畅地通过。所以幼儿对空间的感知、高低的判断、材料的预想和整体的规划等能力是幼儿即将提升的目标。为使汽车顺利通过不同高度的立交桥,孩子们又开始了忙碌,替换立交桥的支架,目测并挑选不同长度的积木,或加高上面一层、或降低下面一层的高度,孩子们不停地商量着、忙碌着……最终,孩子们满心欢喜地欣赏汽车在立交桥上顺畅行驶。
终于高质量师幼互动后的真成长
高质量师幼互动,不是简单而频繁的师幼一问一答,而是教师真正尝试走近幼儿,走进幼儿的世界,了解幼儿的发展状态和阶段,提出适宜的问题。幼儿则以问题解决为导向,进行积极主动的探究、思考创造、表达分享。从而实现新旧知识的联系和融合,从低水平、浅层次游戏到高水平、深层次的探究、创造性游戏的转变,促进高阶思维的发展及良好学习品质的形成。
教师则紧随其后,要有“深度”思考的意识和能力,细致观察幼儿的行为趋向,发现各种偶发的教育契机,抓住活动中幼儿感兴趣或有意义的问题和情境,深度理解幼儿,深度思考如何去引导、支持,促进其高阶思维的发展。教师和幼儿形成捆绑式螺旋向上发展态势,最终实现高质量师幼互动后的双向真成长。
(南山幼儿园 闫丽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