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漾泉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导航
~~~□问 津
~~~□泓 泉
~~~□聂喜恒
2025年03月04日 星期二 出版 新闻网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旧电子版 | 旧版原稿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米面瓦瓮
□问 津

  五六十年前,家里的粮食(玉米、谷子等)一般都在缸里储存,盛米面的则是专用的瓦瓮。瓦瓮的优点是比较防潮,便于输出与输入。

  我们家天天使用的两个瓦瓮,一个盛小米,一个盛玉米面,米和面的储量都不能大,尤其在夏天,容易生虫,受潮受热都会结块变质,因此,米瓮的口要用纸糊严实,扯开一个小孔,刚容勺子伸进去。玉米面下得快,满满一瓦瓮,也不过四五天就会见底。

  母亲执掌着家里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什么“精打细算”“未雨绸缪”“省吃俭用”“粗粮细作”,用在她身上均不为过。贫穷的生活,把每一位农妇都打造成了过光景的能手,母亲也不例外。年年粮食不够吃,母亲最不能见的就是米面瓦瓮见了底,全家七口人,说吃就要吃,说喝就要喝,哪顿饭都不能凑合啊!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一旦瓦瓮里空空如也,那口大铁锅里可就只是白开水了,所以每当瓦瓮里米面不多时,母亲就赶紧在铁桶里盛上玉米,布袋里装上谷子,哥哥或我,或挑或扛,去电磨坊磨面碾米。母亲说她一见米面瓦瓮见了底,心里就要慌,这都是饥荒年月留下的阴影。

  20世纪80年代后期,生活已经有了很大改善,虽然细粮还不敢放开吃,但粗粮已经能自给自足,米面瓦瓮逐渐被淘汰,米面都在袋子里封装。我记得,家里的白面始终存放着三袋以上,因为当时的白面还不像现在这样充足,质量也无法保证。夏天时,旧麦面早早就断供了,市场上的新麦面往往筋道不足,煮出来的面条发黏发软,不受欢迎。而且,一旦缺了白面,说不定十来八天买不到,所以母亲总是把米面备得足足的,厨房里整整齐齐码着几袋,母亲的心才坦然。

  有一年秋末冬初,白面价格一路飙升,涨到每斤七角五分钱,行内人士说过了年会涨到一块钱,甚至更多。当时我的岁数已不小了,家里计划第二年务必要给我操办婚事,按村里的风俗和标准,要蒸馒头,要吃拉面,连吃好几天,母亲说加上咱一冬天吃、过年吃、春期吃,干脆买上二十袋吧。天啊,二十袋,半吨呢!可是听母亲掰着手指这么一解释,全家人觉得非常合理,便同意了。二十袋面扛回了家,街坊邻居见了,都猜想我过了年肯定要结婚了。那时,积极备面的不光是我们家,只不过人家也许三袋五袋,也许十来八袋。有人说了,再准备得多,也不可能把一辈子吃的买够。

  囤下这小山丘一样的白面,先是高兴、放心,然后麻烦接踵而至。码着的白面不能“一个姿势”长期堆放,隔上十天半月,得鼓捣一次,互换位置。白面多了,还得预防受热受潮,又没有足够的地方去摊开翻晾,农妇们便采取“过筛”的办法去应对,支起木箩架,用面箩把白面筛一遍。这个办法比较有效。整整一个冬天,母亲隔一阵筛一遍,跟开面坊一样,一身的面尘,连眉毛、睫毛上都是。我们回去后,接过箩来,让她休息一会儿。最令人泄气的是,过了年,白面不但没有涨价,反而几次降价,一直降到五角钱!别人吃上了便宜面,我们家还在吃贵的,家里人少不得要有几声埋怨,说母亲这次决策失误。母亲说:“罢罢罢,咱以后干脆也是逢贵吃贵、逢贱吃贱吧。”自此以后,再没听母亲唠叨过米面不多了、见底了,因为无论是家里还是市场上,再也没有缺过米面,要多少有多少,想买多少买多少,当然,家里的经济实力也越来越有保障。

  幸福的生活,像芝麻开花节节高,一天更比一天好,普通人家终于不再为温饱问题而操心费力。2018年腊月十八,正是人们购米买面采办年货的时候,母亲走了,走得很安详。去年回到老家,整理了一下旧窑洞里的东西,那几口盛粮食的大缸还在,那几个米面瓦瓮也好好的,看见这些,就想起了妈,想起了妈每天围着米面瓦瓮,操持着全家的光景,不由得唏嘘起来。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导览
   第02版:新闻
   第03版:教育
   第04版:消费
   第05版:漾泉
   第06版:文体
   第07版:健康
   第08版:影视
米面瓦瓮
春 雪(外三首)
一杆老秤
阳泉晚报漾泉05米面瓦瓮 2025-03-04 2 2025年03月04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