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晚,由市文联、市文旅局、市总工会联合主办的阳泉市“戏曲名家”专场演出在市工人文化宫职工剧场成功举办。我有幸观看了这场演出。
我是一名老戏迷,与戏曲的渊源颇深。20世纪50年代,我的四叔在丁果仙剧团里任职,而我家就住在光明剧院(丁果仙剧团常年演出的场所)对面。那时,我正在读小学,晚上无事,经常溜到剧场去看戏。丁果仙、牛桂英、马兆麟(艺名根根红)、马秋仙(艺名小果子)、马福仙(艺名十七生)、白桂英(生角,后改须生,系丁派弟子)等著名演员的演出,我百看不厌,了然于心。我和他们也颇为熟识,甚至过年时还多次得到过丁果仙给的压岁钱。这份情缘,使得我成年后,特别是从事文史工作以来,对戏剧格外关注。不仅常看《走进大戏台》等戏曲类节目,还一直关注阳泉戏剧界的动态,并撰写过一些评介文章,为之鼓劲、加油。诸如:《精心构戏 尽力表演——喜看市晋剧团演出〈白沟河〉》(刊于《阳泉报》1978年10月31日)、《情真意切 生动感人——喜看市豫剧团演出〈白蛇传〉》(刊于《阳泉报》1979年1月6日)、《别具一格 以奇取胜——市文工团话剧〈白莲花传奇〉观后》(刊于《阳泉报》1980年8月2日)、《大胆的尝试 可喜的收获——评市晋剧团新编的历史剧〈屈斩道同〉及其演出》(刊于《阳泉报》1981年5月9日)、《乐赏刘卫平的〈打金枝〉选段》(刊于《阳泉日报·晚报版》2023年5月18日)等十数篇,均受到好评。
退休二十余年,因年老体弱,我很少亲临剧场感受阳泉戏剧的新发展。此次观赏阳泉市“戏曲名家”专场演出,可谓大开眼界、大饱眼福,而且大为震惊!为什么这样说呢?
其一,新人辈出,蔚为大观。2007年3月,我编撰《阳泉史话》时(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书中“阳泉市具有正高职称的人员名表(截至2005年)”显示,艺术专业一级演员只有市晋剧团的曹文茹一人。而今,市晋剧院已有刘卫平、张红红、侯润娥三位一级演员;市豫剧团有李青枝、李向英两位二级演员。他们均系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都曾多次荣获省级乃至国家级大赛奖项,有的还是著名戏曲家的入室弟子或传承人,声誉斐然。
其二,演技超群,各有所长。比如张红红主演的《金水桥》选段,这个戏我曾看过多次,银屏公主这个角色当年是牛桂英演的,给人的印象很深。银屏公主的儿子秦英打死了太师(皇上的老丈人、西宫娘娘之父),这无疑是一桩弥天大罪,依法必斩;而秦英又是自己的亲生骨肉,一根独苗,难以割舍。两难之下,她只好绑了罪儿进宫,请求皇父施恩,免儿一死。这种心态,异常复杂。可喜的是张红红拿捏有度,演技老道,从唱腔到表演,一气呵成,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
晋剧《小宴》选段,主演是侯润娥。这个角色当年是由马福仙(艺名十七生,系马兆麟的大女儿和亲传弟子)扮演。印象中,十七生扮相英俊,气度超凡,音色响亮。观赏了侯润娥的《小宴》后,我亦觉得十分惊艳。特别是戏中她表演的“翎子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堪称一绝。观众通过演员翎子的起落舞动,了解和感受到吕布当时爱意翻涌、情难自抑的复杂情绪。老实说,我这一生看过的小生表演中,能达到如此水准的唯她一人。难怪演出中,台下观众报以一次又一次热烈的掌声。
刘卫平作为晋剧须生丁派艺术的代表性人物,他主演过的《空城计》《打金枝》《铸城》等剧目,我在《走进大戏台》节目中都观赏过。他身为阳泉晋剧的领军人物,平时虽事务繁忙,仍不误演出,常挑大梁。他的表演,很注意在塑造人物上下功夫,给观众留下很深的印象。他的演出足迹遍及晋、冀、陕、内蒙古等省区,为阳泉的戏剧事业增光添彩。
至于李向英主演的豫剧《虢都遗恨》片段,和李青枝主演的《秦雪梅》片段,我不太熟悉这两个戏,也缺乏豫剧方面的一些常识,只是觉得两位演员唱功非凡,戏份吃重,表演难度也很高。她们能用心、用情地演绎,并获得观众的高度认可,同样值得为之喝彩。
第三,舞台呈现,今非昔比。整台晚会,在台面、灯光、布景以及音响等方面,都展现出极大的改善和创新。这既体现了我市对文化事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和远见卓识,也凝聚了各文艺团体服务于民、苦练内功、打造精品的汗水与心血,令人感佩不已。
正因如此,我特意撰写了此文,既为艺术家们喝彩,也为阳泉戏曲的薪火相传而深感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