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我曾在故乡平定县娘子关镇吊沟村先后担任过小区儿童团长、青年小区委员和小学教师。这里我仅就抗战中,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文化教育建设情况,作一些简略回忆。
一、政府选派教师,依靠群众办学
《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第八条关于抗日的教育政策中,明确提出:“改变教育的旧制度旧课程,实行以抗日救国为目标的新课程,实行普及的义务的免费的教育方案,提高人民民族觉悟的程度,实行全国学生的武装训练。”1940年8月公布的《中共中央北方分局关于晋察冀边区目前施政纲领》的第十八条具体规定:“在提高国民文化水平及民族觉悟的目标下,实行普及的义务的免费的教育,建立并健全学校教育,至少每行政村设一小学……开展民众识字运动和文化娱乐工作。”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根据地人民,在进行反“封锁”、反“蚕食”、反“扫荡”和生产建设的同时,坚持在战争中办文化教育。当时,阳泉地区各抗日根据地都非常重视文化教育建设,为学龄儿童办学校,使适龄儿童能够有学上、有书读,及时接受文化教育。同时,还为成年人办起民校,帮助他们学习文化知识。为解决师资问题,还通过多种渠道为各学校选派小学教师。战争年代办学是很难的,没有教室和教学用具,就依靠人民群众用公房、借民房、占庙宇以及大门过道等;教室少就一室几个年级进行复式教学,学生没有课桌、板凳就架木板或石板代替。教师的待遇是每月公粮小米30~40公斤,许多小学教师的鞋袜、被子和衣服都是从自己家里带来的,吃的是小米、玉米面、南瓜、萝卜等粗粮瓜菜。特别是1941年~1943年上半年,是抗战最困难的时期,敌我斗争相当残酷,教师们白天给学生授课,晚上背起行李同村干部上山住石窑土洞,顽强地生活在敌人碉堡和“扫荡”的夹缝里,许多人患疥疮、疟疾仍坚持工作。尽管教学条件差,物质生活艰苦,但大家的情绪都很高涨,振奋精神、团结互助,积极努力搞好教育教学工作。
二、从实际出发,实行多种形式办学
为了适应山区农民居住分散和生产劳动的需要,各县、区、村从实际出发,实行多种形式办小学教育。一是全日制,即学生全天到学校读书,这种形式适合冬季农闲时节。二是半日制,即半天到学校读书,半天参加农业生产劳动,这种形式适合夏季农田生产时节。三是早、午、晚学制,即学生全天参加农业生产劳动,早晨、中午上学读书一小时,晚上自学做作业,这种形式适合秋季农忙季节。四是招收插班学生,除秋季招生外,还在学年中招收几次学生,并按学生的实际文化程度编年级,以便增加学龄儿童的入学机会。五是巡回教学,即按照自然村和学生的居住情况,分为若干教学点,由教师轮流授课,学生读书不出村。六是实行“小先生”制,即在学生中挑选出学习成绩好,并有一定组织能力的人做“小先生”,教师不在校或学生分散学习时,由“小先生”组织进行学习,这些因地、因时制宜,方便灵活的教学,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为了使小学教育与农业生产相适应,做到学习和生产两不误。各校都在教学内容上增加了农业生产常识,编写了通俗易懂的农业生产补充教材。如“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撒荞麦”“人勤地不懒,精耕细作,增产粮食”等。在校外组织上,儿童团的生产变工组,也是学习小组,各组都有“小先生”,地头休息或者在村庄的时候,由“小先生”组织学习活动。这种办法,不仅使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自我管理意识,增强他们的自学能力。在放假制度上实行放寒假、秋收农忙假,不放暑假,并将星期日放假改为初一、十五放假,也就是说一月只放两天假。
四、教育为政治服务,积极参加社会活动
小学教师在重视知识教育的同时,还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和时事政策教育。抗日战争时期,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是爱国主义教育,并对学生进行“五不”为内容的革命气节教育。“五不”是:不对敌人说一句实话,不向敌人透露八路军和抗日干部的情况,不告诉敌人我方的地道和坚壁的粮食,不给敌人带路,不接受敌人的东西。学校也很重视儿童的行为品德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纪律作风教育。
抗日战争时期,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小学教师在教书育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革命接班人的同时,还要给为成年人开办的民校上课,传授文化知识,开展扫除文盲工作。此外,还配合我八路军部队和地方武装、基干民兵,肩背石灰桶,手拿自制笔刷,到敌占区的房屋墙壁上、青石板处书写抗日标语,并积极指导和教练农民和儿童团编排演出戏剧,编写广播材料,教唱抗战歌曲,活跃农村文化生活,宣传抗日主张,推动各项工作。(段 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