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的凉亭里,两位先生正在下象棋,一位先生棋子刚落棋盘,却发现对方的“马”正踩着自己的“车”,一声“丢车了”,满脸的遗憾。棋友也很大度,说这步可以重走。这位先生却说:“落子无悔,怨我光想着下狠手,却忽略了防守。”一般情况下,在这公众场合两人对弈,总有观者忍不住发出些议论,但这时旁观者都噤了声。这盘棋下得静悄悄的。
无声,是一种境界。静水无声,将自己整理成一方平面,风动而不起波澜,云入而不惊颜色,明镜以鉴万物,深沉以知百态,那坦荡自若、丰盈充实的样子,足以让智者仰止。远山无声,与一抹蓝天相依,着满身草木为伴,用曲径把深幽写成一首诗,以错落把雄壮绘成一幅画,故事落满了每个角落,有心的人总会发现无穷的奥秘。鲜花无声,含苞待放时的悸动,只为酝酿某个迎着朝阳绽放的早晨;披着露珠的脸庞,不过是为了牵起昼和夜的相望。花本无颜色,是人用感情赋予了它模样,不同的人或同一个人不同的心境下,看到的它会有不一样的呈现。狂风来了,它会迎面相向;暴雨来了,它会坦然承受。它从无言语,只是怀揣着季节的使命。白云无声,悠然飘出风韵,等闲间尽显清雅。或许正因身处高处,远离了尘世的嘈杂和争斗,居高临下的视角,让它早已不屑于那些司空见惯的纷纷扰扰,乐得置身事外。
对某一事物的沉默,或是敬仰,或是敬畏,抑或是进入深刻的思索。尤其在喧哗情景下的沉默,总是在另一个层面展示出内心的激荡。“河越深,流越静,沉默的人最富于思想。”有人把沉默归结于孤独,可孤独的原因却各有不同:内心的彷徨,或许源于身负深深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却难与时势相融;也或许是被失望或挣扎裹挟,难以自拔;还可能是不被承认、遭人误解,而陷入苦闷。无论何种原因,孤独和沉默在心理上总是密切关联——孤独产生于精神世界与外在世界的割裂,只有沉默,才能使二者重新建立联系,这种联系或是需要修复,或是需要重构。“孤独纵有千万种,唯有沉默最心酸”,一句话道尽了这种沉默的内心重压。沉默,是被推崇的智慧。《菜根谭》有言:“地低成海,人低成王”,便是将沉默归为低调做人做事的境界。“两弹一星”奇迹的创造者们隐姓埋名,身处孤僻之地,立于危难之所,星斗做伴,旷野为依。他们送走了一万多个日出,将盛年时光熬成两鬓染霜,建立的却是千秋之功、浩荡伟业。“光而不耀,静水流深”,任何璀璨的成就,都需要过程中的克制,需要丰富的积累,需要安静的等待。于是,便有了平心静气,有了躬耕细作,有了卧薪尝胆。做人不在一时的显露,而要有“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长期沉淀;做事不在一件的成败,而要有“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的坚韧。要知道,暴风骤雨总是来势汹汹,退去匆匆。
沉默,是一种深度修养。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类大脑处理信息的速度,远快于语言表达的速度。如果能学会用沉默延时,大脑便能获取更丰富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更科学的处理。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获取信息渠道之广、速度之快、同质化之多,都是空前的。据统计,截至目前,我国智能手机活跃设备数总量约为11.03亿台,以14亿人口为基数计算,智能手机普及率约为78.8%,智能手机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尤其是人工智能在智能手机平台的广泛运用,使信息内容更精准、获取方法更便捷、分析视角更前沿,人脑与人工智能之间的连接,也会愈发紧密。那么,是否要为这种连接预留一个缓冲带呢?缓冲,是考验,是克制,更是修养。先贤追求“格物致知”,凡事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要探求事物的本质,去寻求真理,并践行本真的善与美,达到“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的境界。先知而后行,知行要合一,且知行还要与家国情怀相统一。这样的认知高度标杆,正需要一个信息认知的缓冲带——这便是处理信息时的静气与定力,是认知过程中的理性与探索,是能沉默下来的智慧。唯有如此,方能求得至真,达于至善。
对至真至善,我们要有敬畏之心。对弈者一句“落子无悔”引来的沉默,听不见语言的表达与争论,看似没有肯定或否定的评判,但此处无言,早已胜过千言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