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9月,13岁的郝志军攥着市文化艺术学校报到证,站在校门口满心抗拒。这个在武术队摸爬滚打的农村少年,若非父母反复劝说,绝不会选择“唱戏”这条道路。45年后,同样的校门口,已是该校教师的郝志军望着学生们背着靠旗、穿着厚底靴奔向练功房的身影,嘴角泛起欣慰的笑意。
“我是被一碗肥肉‘留住’的。”谈及求学初心的转变,郝志军对那个中午记忆犹新。报到当天的食堂里,白花花的肉片盖在米饭上,香气直钻鼻腔。“那会儿农村条件差,从没吃过这么香的饭。”他当即暗下决心,冲这碗饭也要好好学。正是这个朴素的念头,让他压下抵触情绪,开启了五年的艺校求学生涯。
求学之路,是用汗水浇灌的。为了不打扰同学休息,郝志军有个特别的习惯:前一晚提前把宿舍木门的木轴浸湿,防止清晨开门时发出“吱呀”的声响。每天清晨4点,他便悄悄起身,熟练地扎上靠旗、绑好沙袋、穿上厚底靴,开始在练功场一圈圈跑圆场。40圈下来,他的里衣早已被汗水浸透,连厚重的靴底都磨出了浅浅的痕迹。“我把这个叫‘练黑功’,别人在睡觉、玩耍的时候,我都在埋头练功。”回忆起那段日子,郝志军笑着说道。
老师知道郝志军的努力,特意将排练室钥匙交给他。每天晚上6点下课后,郝志军会继续留在排练室练习,直到9点半才离开。“道具室的刀枪剑戟,我摸得比家里的锄头还熟。”郝志军说。这份专注与坚持,让他毕业时交出“全校第一”的成绩单,文化课、专业课双双拔尖。
1985年,郝志军被分配至市青年晋剧团实习,那时的他满心期待,只想在演员这条路上稳步前行。就在他规划演艺未来时,当时的艺校校长找到了他,恳切地说道:“回来留校代课吧,学校正需要你这样专业全面的年轻人。”最终,19岁的郝志军接受了这份邀请,成了全校最年轻的专业课老师。
初登讲台,郝志军心里“一片空白”,但他很快找到教学方向——以“换位思考”为理念,按照自己学生时代期待的方式授课。腿功课上,他跪在地上帮学生压腿,手把手纠正姿势;靶子课上,他亲自示范刀枪剑戟对打动作;身段课上,他将复杂的舞蹈动作拆解成小步骤,耐心指导直到学生学会。最多时,他一周要上38节课,连轴转成了常态。
多年来,郝志军始终保持着一个习惯:每天7点50分准时到教室,比上课时间提前10分钟。“学戏先学做人”是他第一节课必讲的内容,从称呼老师、尊重戏剧,到对待道具的规矩,他始终坚持“我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先做到”。
在生活中,郝志军更像学生们的“大家长”。艺校实行封闭管理,学生多为住校,他不仅关心学生日常生活,在周末休息时,他还会义务留下,为想加练的学生辅导。“只要孩子愿意学,我就愿意教。”郝志军说。久而久之,学生们有心事都愿意找郝志军倾诉。
02级舞蹈班的学生李晓欣让郝志军印象尤为深刻。“这孩子条件不算好,但比谁都刻苦。”郝志军回忆,李晓欣不仅上课认真,课后还总缠着他加练,从基本功到技巧动作,反复练习直至满意,作为班长,还主动督促其他同学。“品德好、肯吃苦,跟我小时候特别像。”如今,李晓欣已成为四川师范大学的老师,每年教师节都会给郝志军发微信问候。“看到学生有出息,比我自己获得荣誉还开心。”郝志军的语气里满是自豪。
“我这辈子,从抵触学戏到爱上教戏,艺校改变了我的人生。”郝志军坦言,最骄傲的事,就是看着一批又一批学生走出校门,将戏曲和舞蹈的火种传承下去,“只要还能站在讲台,我就会一直教下去”。范佳钰文/图


